第第12章 七七和亲人12(1 / 2)

加入书签

---

七七其实很恋家,穷也不怕。

对她来说,家不只是一间屋子,而是一种安心的感觉。

哪怕屋里冷锅冷灶、米缸见底,她也愿意守着那片熟悉的小天地。

家里没吃的,七七就背上小包,去附近的山上采野菜,或者到镇上的集市边转转,看看有没有好心人愿意分她一点边角料。

她不觉得苦,只要能回到那间老屋,看到窗台上母亲留下的旧花瓶,她就觉得心里踏实。

穷算什么?只要家还在,她就还有根,还有归处。

---

七七的母亲护孩子,就像护自己的生命,甚至,比生命还重。

她瘦得皮包骨,却能在风雨夜里一把抱起七七,走得比风还快;她平时连一粒米都舍不得多吃,却能在七七饿得哭不出声时,把碗里最后一口粥舀进她嘴里,笑着说:“妈不饿,你吃。”

冬天屋里漏风,她把自己那件穿了十年的破棉袄拆成两半,一半给七七裹脚,一半盖在她胸口,自己只穿着单衣,缩在灶膛边守夜。

镇上来了拍花子的人,她听得风吹草动,立刻放下手里的针线,像只护崽的母狼,攥着烧火棍站在门口,眼里闪着狠光,谁靠近一步,她就扑上去拼命。

有一次七七高烧,烧得说胡话,村里大夫摇头,说听天由命。

她一声不吭,背起七七走了二十里山路,跪在镇医院门口磕头,额头磕得血肉模糊,只求医生救孩子。

医生看她那模样,叹了口气,还是收下了。

七七退烧那天,她瘫坐在病房外,手里攥着七七的小鞋,哭得像个孩子,却不敢出声音,怕吵到七七睡觉。

她没读过书,不会说“我爱你”

,她只会把爱缝进补丁里,熬进稀粥里,藏进深夜一遍遍摸七七额头的温度里。

她用自己的血肉,在穷山沟里给七七筑了一道最结实的墙——墙外是风霜雨雪,墙里是她用生命换来的暖。

对七七的母亲来说,孩子不是她生命的延续,孩子就是她的命。

要是哪天非要选,她连眨眼都不会,就能把自己的命交出去,只要七七好好活着。

母亲的手掌,一边是炉火,一边是冰。

她教七七第一桩事就是“脊背要直”

那年七七五岁,饿得眼晕,偷了隔壁李婶晒在篱笆上的红薯干,刚塞进嘴里,母亲一把攥住她手腕,拖到家门口,当着一村子人,让她把嚼得半碎的红薯干吐出来,一粒不剩地还给李婶。

晚上,母亲举着竹尺,打得七七小手通红,自己却先红了眼:“今天偷的是红薯,明天就敢偷人!

记住,饿死不做贼,穷死不撒谎!”

竹尺断成两截,一截落在地上,一截落在七七心里,从此她走路都把手指紧紧绞在背后,像给自己上了锁。

母亲带她去镇上赶圩,路过地主家青砖大瓦的“内室”

门,那门漆得亮,像一张吃人的嘴。

母亲一把捂住她眼睛,指甲几乎掐进她肉里:“那是别人家的里屋,脚指头都不能迈进去!

闺女,咱们穷,可穷得要有边界,边界就是人家的门坎,迈一步,一辈子就矮了。”

回家路上,母亲用草绳给她量了自家茅屋的门槛,割下一截,挂在七七脖子上,绳结打得很紧,像一条看不见的项链,让她永远记得——“内室”

两个字,比狼还可怕。

家里没米,母亲拉她去村口王婆家借。

王婆舀了一斗碎米,母亲却双手捧过,深深一揖,转身把家里仅剩的半篮子鸡蛋全提上,让七七端在手里。

回家的路上,母亲教她算:“借一斗,还一升,多出的不是米,是咱的脸面。

以后你走再远,这张脸都得带着。”

第二天,母亲把那一升米倒进缸里,却从缸底摸出攒了半年的九个铜板,让七七亲手送去。

王婆推辞,母亲就站在门外,大声说:“孩子送的,您不收,她以后就不知道‘还’字怎么写!”

那一回,七七第一次听见“利息”

两个字,不是钱,是脊梁骨往上蹿的一节。

兄弟姐妹之间,母亲立了“三不”

:不骂、不打、不抢。

谁破了规矩,就罚跪在门口石板上,头顶一碗清水,洒一滴,加跪一炷香。

七七的哥哥曾骂她是“赔钱货”

,母亲当场甩他一耳光,那巴掌响得整条山沟都静了。

夜里,母亲把孩子们拢在灶前,举着油灯让他们看灯芯:“一根灯芯分三股,火就暗;拧成一股,风都吹不灭。

你们四个,就是四股灯芯,谁折了,全家都得黑。”

说完,她把灯芯拆散,火苗扑地矮下去,孩子们“哇”

地一声抱成一团,从此谁也不敢再吐一个脏字。

母亲最常说的一句话是:“做人要像后山那棵老松,根扎在岩缝里,风刀霜剑自己扛;别学瓦罐里的花,日头一晒就蔫,手一碰就折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