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o章 没人给娃令牌他们自己凿了个印(1 / 2)

加入书签

李承乾的马车骨碌碌地碾过润州的青石板路,车轮声有节奏地敲击着他的心房,一下一下,催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期待。

裴行俭见太子殿下心情不错,也跟着松了口气。

他知道这位年轻的储君,心思深沉似海,喜怒不形于色,能让他露出这般轻松的神情,定是遇到了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。

殊不知,此刻李承乾的心中,正上演着一场“头脑风暴”

什么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?

什么叫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?

沈六郎和那些孩子们,简直就是活生生的例子!

这要是搁在现代,妥妥的“草根创业明星”

啊!

“回去就拟旨,废除炭工学堂的‘籍贯准入制’,再设‘游学匠生’名额千名,面向全国!”

李承乾的声音斩钉截铁,不容置疑。

海南岛上,贺兰楚站在礁石上,感受着海风带来的咸湿气息。

她望着那片无垠的蓝色,仿佛看到了无数的可能性。

“原来最亮的星,是从泥里长出来的……”

她喃喃自语,手中的铜牌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。

而就在李承乾和贺兰楚各自心怀希望的时候,一场属于孩子们的“革命”

,正在江淮大地上悄然酝酿。

扬州城外,一处废弃的窑厂。

残破的砖窑,倒塌的烟囱,无不诉说着岁月的痕迹。

这里原本是官府的产业,后来因为经营不善而废弃,如今却成了十几个孩子的秘密基地。

沈六郎站在一块高高的砖堆上,清澈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。

这些孩子,都来自江淮一带不同的村落,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——“助燃队”

的成员。

“各位兄弟姐妹,今天把大家伙儿召集过来,是有一件重要的事儿要商量。”

沈六郎的声音稚嫩,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。

“这段时间,咱们各自为战,虽然也帮了不少乡亲,但是力量太分散了。

我想着,咱们是不是应该(团结)一下,劲儿往一处使?”

台下立刻响起一片附和声。

“六郎哥说得对!

咱们人多力量大,(团结)起来,谁也不敢欺负咱们!”

“就是就是!

上次王麻子家的烟囱堵了,咱们几家一起上,半天就给他搞定了!

要是只有一家,估计得弄一天!”

“那咱们咋个团结)法?”

一个皮肤黝黑的男孩问道。

沈六郎咧嘴一笑,露出了两颗缺牙:“规矩!

咱们得定规矩!

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!”

接下来的时间里,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。

他们没有桌椅,就坐在砖堆上,你一言我一语,争得面红耳赤。

最终,他们敲定了三条规矩:

一、不收穷人家一文钱!

二、不碰官家一根烟囱!

三、遇欺压,必联援!

这三条规矩,简单粗暴,却掷地有声,代表着孩子们最朴素的正义感。

有了规矩,还得有凭证。

沈六郎找来一块炭块,在窑厂的墙上写下了《童规八条》,字迹歪歪扭扭,却充满了力量。

随后,他又找来一些碎陶片,用炭块在上面刻下简单的图案,作为“火契”

“以后,谁要是拿着咱们的火契,那就是咱们的兄弟姐妹!

谁要是敢欺负他们,咱们就跟他拼了!”

沈六郎挥舞着手中的陶片,大声说道。

孩子们也跟着挥舞着手中的“火契”

,齐声呐喊,声音响彻整个窑厂。

这一天,被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为“江淮火种日”

韦绶听闻了“火会”

的消息,立刻意识到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。

她亲自前往窑厂,找到了沈六郎。

“六郎,你们的‘火契’很有意思。

不如这样,你们把‘火契’纳入我们蓝焰商会的认证体系,我们来统一管理,给你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,怎么样?”

韦绶循循善诱地说道。

沈六郎摇了摇头:“韦掌柜,谢谢你的好意。

但是,我们不是商队,是帮人烧暖的。”

韦绶碰了个软钉子,心中有些不悦,但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。

她知道,这些孩子的心思单纯,想要让他们乖乖听话,还需要慢慢来。

“没关系,你们可以再考虑考虑。”

韦绶笑着说道,随后带着手下离开了窑厂。

返程的马车上,韦绶的脸色沉了下来。

“去,给我把这些助燃队的活动轨迹都记录下来,我要绘制一张‘少年匠络图’。”

韦绶冷声说道。

她要将这些星星之火,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