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4章 从曾子临终箴言悟君子修身(4 / 6)
p>
2“出辞气”
与“远鄙倍”
的深层关联
“出辞气”
之所以能“远鄙倍”
,核心在于文明得体的言语表达,能够约束内心的粗鄙与悖理想法,同时传递对他人的尊重,避免引人际冲突。
在曾子看来,言语是内心的外在投射——内心粗鄙的人,必然会使用低俗的言辞;内心悖理的人,必然会表违背道德的言论。
反之,通过“出辞气”
的实践,用文明的措辞与得体的语气约束言语,能够反过来净化内心,培养尊重他人、坚守道德的品德。
例如,一个人若在与人争论时,始终保持平和的语气、使用文明的词汇,即使观点不同,也不会引激烈冲突,这种“出辞气”
的实践,会让他逐渐学会克制内心的冲动与粗鄙想法,培养理性沟通的习惯;而理性沟通又会进一步强化内心的文明素养,形成“文明言辞—理性沟通—内心净化”
的良性循环,最终实现“远鄙倍”
的修身目标。
3当代视角下的“出辞气”
:文明交流的时代价值
在当今社会,“出辞气”
的重要性愈凸显。
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,言语表达的随意性增强,粗鄙、悖理的言论(如网络暴力、恶意攻击)屡见不鲜,严重破坏了网络环境与社会和谐。
践行“出辞气”
的精神,要求我们在网络与现实交流中,都做到文明表达:在网络上,不表攻击性言论、不传播低俗信息,用理性与文明的言辞参与讨论;在现实中,与他人沟通时保持平和语气、使用礼貌词汇,避免因言语不当引矛盾。
只有每个人都做到“出辞气”
,才能营造文明、和谐的交流环境,远离粗鄙与悖理的言语,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三、“笾豆之事,则有司存”
:君子修身的价值取舍
曾子在阐述君子“三贵”
后,补充“笾豆之事,则有司存”
,看似简单的一句话,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价值取舍——君子修身的重心应放在内在品德的培养与外在言行的规范上,而非沉迷于繁琐的礼仪形式与事务性工作。
这种取舍,既是对儒家“重本质、轻形式”
思想的体现,也为后世君子明确了修身的核心方向。
(一)“笾豆之事”
:春秋时期的礼仪形式与事务性工作
“笾豆”
是春秋时期祭祀与宴饮时使用的礼器,“笾豆之事”
泛指与礼仪形式相关的事务性工作,如礼器的摆放、祭祀的流程安排、宴饮的席位布置等。
在春秋时期的“礼”
文化中,这些事务性工作虽有明确规范,却属于技术性、事务性范畴,有专门的官吏(“有司”
)负责,无需君子亲力亲为。
例如,在祭祀活动中,“有司”
会按照“礼”
的规范,提前准备好笾豆等礼器,摆放整齐;在祭祀过程中,“有司”
会引导参与者按照流程行礼,确保祭祀仪式的顺利进行。
君子在祭祀活动中的核心职责,是通过庄重的言行、真诚的态度,表达对神灵与祖先的敬畏,而非亲自参与礼器摆放、流程安排等事务性工作。
曾子提及“笾豆之事”
,并非否定这些工作的重要性,而是强调君子应分清修身的主次——礼仪形式是“末”
,内在品德与规范言行是“本”
,君子应专注于“本”
的培养,而非在“末”
的事务上耗费过多精力。
(二)“则有司存”
:君子与“有司”
的职责划分
“则有司存”
明确了君子与“有司”
的职责边界——“有司”
负责事务性、技术性的礼仪工作,君子负责内在品德的修养与外在言行的规范,二者各司其职、互不混淆。
这种职责划分,体现了儒家对社会分工的认知,也为君子修身划定了清晰的范围。
在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中,“有司”
是专门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,他们熟悉各类礼仪规范与事务流程,能够高效完成技术性工作;君子则是社会的道德标杆与精神引领者,其核心使命是通过修身立德,为他人与社会树立榜样,推动道德风尚的提升。
例如,在国家治理中,“有司”
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(如税收征管、司法审判),君子(如大夫、士)则负责制定符合道德与“礼”
的政策,引导国家走向“仁政”
。
曾子强调“则有司存”
,正是希望君子认清自己的核心职责,避免陷入事务性工作的琐碎中,忽视内在品德的培养。
他认为,君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