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4章 从曾子临终箴言悟君子修身(3 / 6)
的神情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,从而赢得他人的信任。
在春秋时期的人际交往中,面部神情是传递情感与态度的重要媒介,真诚的神情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而虚伪的神情则会引他人的猜忌与不信任。
1“正颜色”
的内涵:真诚与庄重的统一
“正颜色”
包含两层含义:一是“真诚”
,即面部神情与内心想法保持一致,不虚伪、不掩饰;二是“庄重”
,即面对不同的场合与对象,展现出恰当的神情,不轻浮、不随意。
在曾子看来,真诚是赢得信任的基础,庄重是展现修养的关键,二者缺一不可。
春秋时期的君子,在不同场合会展现出不同的“颜色”
:面对君主时,神情庄重恭敬,体现对君主的尊重;面对朋友时,神情真诚温和,展现对友谊的珍视;面对百姓时,神情悲悯关切,传递对民生的关怀。
《论语?乡党》记载孔子“见齐衰者,虽狎,必变。
见冕者与瞽者,虽亵,必以貌”
,正是“正颜色”
的典范——见到穿丧服的人,即使平日亲近,也会神情庄重;见到戴礼帽的人与盲人,即使日常熟悉,也会神情恭敬,这种根据场合与对象调整神情的做法,既体现了真诚,也展现了庄重。
曾子一生践行“正颜色”
的准则。
在教导弟子时,他神情严肃认真,传递对学问与道德的敬畏;在面对百姓疾苦时,他神情悲悯关切,展现“仁者爱人”
的情怀;在与孟敬子交谈时,即使病重,也依然保持庄重真诚的神情,让孟敬子感受到他话语的分量与真诚。
这种“正颜色”
的实践,让曾子赢得了弟子与他人的广泛信任。
2“正颜色”
与“近信”
的逻辑关联
“正颜色”
之所以能“近信”
,核心在于面部神情是内心真诚的外在表现。
在人际交往中,人们往往通过观察对方的神情来判断其话语的真实性——若一个人神情闪烁、笑容虚伪,即使说出再动听的话语,也难以让人信任;若一个人神情真诚、态度庄重,即使话语朴实,也容易让人信服。
曾子认为,“正颜色”
的本质是“诚于中,形于外”
——内心真诚,才能在面部神情上展现出庄重与可信;而通过“正颜色”
的实践,又能进一步强化内心的真诚,形成“真诚—正颜色—信任”
的良性循环。
例如,一个人若在承诺他人时,保持神情庄重、眼神坚定,这种“正颜色”
会让对方感受到他的真诚,从而产生信任;而对方的信任又会让他更加重视自己的承诺,进一步坚守内心的真诚。
3当代视角下的“正颜色”
:真诚沟通的重要媒介
在当今社会,“正颜色”
依然是建立信任的重要媒介。
在职场中,与同事沟通时保持真诚专注的神情,能够提升沟通效率,赢得同事的信任;在家庭中,与家人交流时展现温和关切的神情,能够增进亲情,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;在公共场合,面对陌生人时保持友善礼貌的神情,能够传递善意,促进社会的和谐。
相反,若在人际交往中神情冷漠、虚伪敷衍,只会让他人产生距离感,难以建立信任关系。
(三)出辞气,斯远鄙倍矣:言语表达中的文明与得体
“出辞气”
,指君子注重言语的措辞与语气,通过文明得体的表达传递思想与情感,从而远离粗鄙与悖理的言语。
在春秋时期,言语表达是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,“言为心声”
,一个人的言语往往反映其内心的品德与修养。
1“出辞气”
的核心要求:文明与得体
“出辞气”
包含“措辞”
与“语气”
两个方面:“措辞”
要求言语文雅规范,避免使用粗鄙、低俗的词汇;“语气”
要求语调平和适中,避免使用生硬、傲慢的语气。
在曾子看来,文明的措辞与得体的语气,是对他人的尊重,也是自身道德修养的展现。
春秋时期的君子,对言语表达有着严格的要求。
《礼记?曲礼上》繁琐的礼仪规范,本质上是通过言语与行为的约束,培养君子的文明素养。
例如,“入国不驰,入里必式”
要求君子在进入都城与乡里时,放缓车、神情庄重,这种言语与行为的配合,展现的是对他人与地方的尊重;“临丧不笑”
“当食不叹”
则要求君子在特定场合控制自己的言语与神情,避免因不当表达引他人不适。
曾子一生严格遵循这些规范,在言语表达上始终做到文明得体,从未因情绪或场合疏忽而使用粗鄙、悖理的言辞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