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4章 从曾子临终箴言悟君子修身(5 / 6)
子若将过多精力放在“笾豆之事”
上,不仅会荒废修身大业,还会失去作为道德标杆的引领作用,违背儒家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
的理想追求。
(三)价值取舍的核心:重本质、轻形式的修身理念
“笾豆之事,则有司存”
的深层内涵,是儒家“重本质、轻形式”
的修身理念——君子修身的本质是培养内在品德、规范外在言行,而非追求礼仪形式的完美。
礼仪形式是服务于品德培养的工具,若脱离了品德本质,再完美的礼仪形式也只是空洞的外壳,失去了“礼”
的真正价值。
春秋时期,部分贵族沉迷于繁琐的礼仪形式,注重礼器的精美、流程的完美,却忽视了内在品德的培养,导致“礼”
沦为彰显身份、炫耀地位的工具。
例如,鲁国的季孙氏在祭祀时,严格按照“礼”
的规范摆放笾豆等礼器,仪式流程一丝不苟,却在日常生活中违背“礼”
的本质——聚敛财富、欺压百姓,这种“重形式、轻本质”
的做法,遭到孔子与曾子的严厉批评。
曾子提出“笾豆之事,则有司存”
,正是对这种“形式主义”
的批判。
他认为,君子应将修身的重心放在“动容貌、正颜色、出辞气”
上,通过规范言行培养内在品德,让“礼”
的形式服务于品德本质;至于“笾豆之事”
等事务性工作,应交由“有司”
负责,无需君子亲力亲为。
这种价值取舍,既避免了君子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,也确保了修身的核心方向不偏离。
四、曾子临终箴言的当代启示:在浮躁社会中坚守修身本质
在当今社会,人们面临着诸多诱惑与挑战——部分人沉迷于形式主义,追求表面的完美与光鲜,忽视内在品德的培养;部分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放松对言行的规范,导致人际关系紧张、社会矛盾增多。
曾子的临终箴言,如同一剂清醒剂,为我们在浮躁社会中坚守修身本质提供了重要启示。
(一)坚守修身重心:重品德、轻形式
曾子“重本质、轻形式”
的价值取舍,启示我们在修身过程中,应将重心放在内在品德的培养上,而非沉迷于表面形式。
在当今社会,形式主义现象屡见不鲜——有的人在社交场合注重外在形象的包装,却忽视真诚品德的培养,导致“社交面具”
下的人际关系脆弱不堪;有的人在工作中追求表面的业绩与数据,却忽视职业道德的坚守,导致工作成果缺乏实际价值。
我们应像曾子那样,明确修身的核心是培养“尊重、真诚、文明”
的品德,通过规范言行(“动容貌、正颜色、出辞气”
),让品德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
例如,在人际交往中,不刻意追求外在形象的完美,而是通过真诚的态度、文明的言行,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;在工作中,不沉迷于表面的业绩包装,而是通过敬业的态度、专业的能力,创造真正有价值的成果。
只有坚守修身的本质,才能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,实现个人品德的真正提升。
(二)规范日常言行:在细微处培养品德
曾子强调的君子“三贵”
,启示我们要在日常言行的细微处培养品德,通过规范身体姿态、面部神情与言语表达,逐渐提升自身的修养。
在当今社会,许多人忽视日常言行的细微之处,认为“小恶无伤大雅”
——如在公共场合随意插队、在与人交谈时随意打断他人、在网络上表不当言论等,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,实则是对品德的忽视,长期积累会导致个人修养的堕落。
我们应像曾子那样,在日常言行中保持谨慎:在身体姿态上,注重得体与尊重,如与人交谈时保持专注、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;在面部神情上,注重真诚与庄重,如面对他人求助时展现关切、面对错误时展现诚恳;在言语表达上,注重文明与得体,如使用礼貌词汇、保持平和语气。
通过这些细微处的规范,逐渐培养尊重他人、真诚待人、文明交流的品德,成为一个有修养的当代人。
(三)明确职责边界:专注核心使命
曾子“笾豆之事,则有司存”
的职责划分,启示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,要明确自己的核心使命,专注于重要事务,避免在无关紧要的事务上耗费过多精力。
在当今社会,许多人陷入“事务主义”
的陷阱,每天忙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,却忽视了自己的核心目标——如职场人忙于应付日常琐事,忽视了专业能力的提升;家长忙于孩子的生活琐事,忽视了孩子品德的培养。
我们应像曾子那样,明确自己的核心使命:职场人应专注于专业能力的提升与职业价值的创造,将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合理分配或交给专业人员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