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2章 中庸至德 久湮的中道之光(4 / 6)
,虽有避世之语,实则始终以行道为己任。
基督教的“中庸之道”
,体现在对“节制”
的强调。
《圣经》中“凡事都可行,但不都有益处;凡事都可行,但不都造就人”
(《thians10:》),与“过犹不及”
的思想相通;奥古斯丁在《忏悔录》中反思自己年轻时的纵欲(过)与后来的苦行(过),最终领悟到“爱上帝并爱人如己”
的中道。
但基督教的“中”
以“爱上帝”
为前提,儒家的“中庸”
以“仁”
为核心,前者带有宗教色彩,后者更具人文精神。
这些中外思想的对话表明,中庸是人类共同的智慧追求,只是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。
孔子将中庸视为“至德”
,正是看到了它对于处理人际关系、维护社会秩序的普适价值,这种价值在全球化的今天,更显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。
六、中庸的现代误读:平庸与乡愿的混淆
在当代社会,中庸常被误解为平庸、妥协、不作为的同义词,这种误读使“民鲜久矣”
的状况进一步加剧。
有人将“中庸”
等同于“差不多先生”
的敷衍了事,做事“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”
;有人将“中庸”
看作“和事佬”
的和稀泥,遇到矛盾“各打五十大板”
;有人将“中庸”
理解为“随大流”
的盲从,“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”
。
这些都与孔子所说的“中庸”
相去甚远,它们是“乡愿”
的现代变种,是“德之贼也”
。
平庸与中庸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“德”
的支撑。
中庸以“仁”
为核心,“克己复礼为仁”
(《论语?颜渊》),是对“礼”
与“仁”
的坚守;平庸则缺乏内在的价值准则,是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”
的浑浑噩噩。
北宋的王安石变法,虽有“过”
的倾向,却出于“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”
的改革担当,比那些“因循守旧、苟且偷安”
的平庸之辈更接近中庸的精神;明代的海瑞,虽“过刚”
,却“抬棺死谏”
以纠时弊,其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
的勇气,远比“明哲保身”
的乡愿更有价值。
乡愿与中庸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原则立场。
乡愿“同乎流俗,合乎污世,居之似忠信,行之似廉洁,众皆悦之,自以为是,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”
(《孟子?尽心下》),表面上“左右逢源”
,实则毫无原则;中庸则“君子和而不同”
,在坚持核心原则的前提下,与不同意见保持和谐。
当代职场中,有人为了晋升“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”
(乡愿),有人则“坚持原则,灵活沟通”
(中庸);网络空间中,有人“键盘侠”
式的极端批判(过),有人“好好先生”
式的无原则点赞(不及),都不是中庸的表现,真正的中庸是“理性表达,尊重差异”
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中庸的现代误读,还源于对“中”
的机械理解。
有人认为“中”
就是“一半对一半”
的折中,如在“好”
与“坏”
之间取“不好不坏”
,在“对”
与“错”
之间取“模棱两可”
,这种数学意义上的“中”
,失去了中庸的精神内核。
真正的中庸是“义之与比”
(《论语?里仁》),根据“义”
的要求灵活调整,有时需要偏向“刚”
(如面对不公),有时需要偏向“柔”
(如处理人际关系),正如孟子所说“执中无权,犹执一也”
(《孟子?尽心上》),没有权变的“中”
,不是真正的中庸。
七、当代回响:中庸智慧的现实价值
在价值多元、矛盾频的当代社会,中庸之道的现实价值愈凸显。
它为个人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准则——既不过分亲密而失去边界,也不过分疏远而显得冷漠;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方法——既不过度集权而扼杀活力,也不过度分权而导致混乱;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思路——既不过度干预市场(过),也不放弃宏观调控(不及);为国际关系提供了原则——既坚持国家主权(刚),又倡导合作共赢(柔)。
这种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