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2章 中庸至德 久湮的中道之光(5 / 6)
“执两用中”
的智慧,是应对复杂挑战的有效工具。
在个人成长方面,中庸表现为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
(《论语?述而》)的全面展。
现代教育过于强调分数(过),忽视品德培养(不及),而中庸的教育观主张“德智体美劳”
五育并举;现代人常陷入“工作狂”
(过)与“躺平族”
(不及)的极端,而中庸的生活态度是“奋忘食,乐以忘忧”
(《论语?述而》)与“食不言,寝不语”
(《论语?乡党》)的平衡,既积极进取,又懂得休息。
在环境保护领域,中庸体现为“天人合一”
的生态智慧。
工业文明时期“征服自然”
的观念(过)导致生态破坏,后工业时代的“反展”
思潮(不及)不符合现实需求,而中庸的生态观主张“取之有度,用之有节”
(《礼记?王制》),如中国推行的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
目标,既不放弃展(非不及),又不牺牲环境(非过),正是“执两用中”
的实践。
在科技伦理方面,中庸表现为“科技向善”
的价值导向。
人工智能、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展,既不能因恐惧风险而停滞创新(不及),也不能为追求进步而忽视伦理(过),中庸的态度是“兴利除弊”
——在鼓励创新的同时,建立健全伦理规范,正如孔子所说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
(《论语?卫灵公》),工具的进步需要与价值的坚守相平衡。
这些当代实践表明,中庸不是过时的教条,而是与时俱进的智慧。
它不排斥创新与变革,而是主张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;它不否定个性与差异,而是倡导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和谐。
孔子所说的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”
,在今天依然成立,因为它触及了人类生存与展的根本问题。
八、重燃中道之光:让中庸回归生活
让中庸之道重放光芒,需要从教育入手,还原其“至德”
的本真内涵。
在中小学教材中,应增加对“中庸”
的正确解读,区分中庸与平庸、乡愿的区别;在大学课程中,应开设“中庸思想研究”
等课程,探讨其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;在家庭教育中,父母应以身作则,在“严”
与“慈”
之间找到平衡,培养孩子的中庸意识。
只有让年轻一代真正理解中庸,才能改变“民鲜久矣”
的状况。
让中庸之道落地生根,需要在制度层面提供保障。
企业应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薪酬体系,避免“996”
的极端加班(过)与“大锅饭”
的平均主义(不及);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,既保障基本民生(非不及),又避免养懒人(非过);社会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,打破“唯分数、唯学历、唯职称”
的单一标准(过),让不同特质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“中”
。
让中庸之道深入人心,需要每个人在生活中践行。
面对网络言论,既不盲目跟风(过),也不漠然旁观(不及),而是理性表达;面对工作压力,既不消极应付(不及),也不透支健康(过),而是劳逸结合;面对人际关系,既不阿谀奉承(过),也不孤高自傲(不及),而是真诚待人。
这种“日用而不知”
的践行,比空洞的理论宣传更有效。
九、中庸不朽: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
孔子的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
民鲜久矣”
,穿越两千五百年的时空,依然在叩问着每个时代的人们。
中庸不是教条的公式,而是活的智慧;不是过去的遗迹,而是未来的指南。
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时隐时现,却从未真正消失,因为它扎根于人性的深处——对和谐的渴望,对平衡的追求,对极端的警惕。
从“允执厥中”
的舜禹之道,到孔子的“过犹不及”
,从子产的“宽猛相济”
,到当代的“和谐社会”
,中庸之道如同一条隐秘的红线,贯穿中华文明的始终。
它告诉我们:人类的进步不在于极端的突破,而在于平衡的智慧;社会的和谐不在于消除差异,而在于差异中的和谐;个人的完善不在于偏执的追求,而在于全面的展。
或许,“民鲜久矣”
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改变,但只要有人在践行中庸,有人在传承其精神,这束“至德”
的光芒就不会熄灭。
当我们在生活中多一分克制,少一分放纵;多一分理解,少一分偏执;多一分平衡,少一分极端,就是在接近中庸,就是在回应孔子的感叹。
中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