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1集 军户匠户与户籍世袭制(3 / 3)

加入书签

的直接绑定松弛。

匠户纳银代役成为定制,军户也可“纳银免勾”

,“配户当差”

失去经济基础。

至天启年间,朝廷征收的役银达400万两,占财政收入的20,劳役货币化不可逆转。

2对后世的制度遗产

-清朝的修正与转型:清朝虽继承“军户”

“匠户”

之名,但雍正年间“摊丁入亩”

(第214集)将丁银并入田赋,彻底废除人头税,百姓“身丁与地丁合一”

,户籍不再直接关联劳役。

乾隆年间更下令“豁除匠籍”

,延续600年的匠户世袭制终结。

-近代户籍的历史镜鉴:明朝户籍制度的僵化表明,当经济形态从农耕向商品经济转型时,强制职业世袭必然阻碍社会展。

清末新政(11年)推行户籍改革,借鉴日本《户籍法》,强调“保障公民权利”

,放弃“役户”

分类,正是对明朝制度弊端的历史性矫正。

3学术史的再审视

-历史学家梁方仲在《明代黄册制度》中指出,“配户当差”

本质是“国家权力对社会资源的经济强制分配”

,其崩溃是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胜利。

-社会学家费孝通则认为,该制度将“乡土中国”

的“安土重迁”

理念推向极端,“户籍如枷锁,将人固着于土地与职业,形成稳定但缺乏活力的社会结构”

结语:世袭户籍的历史辩证法

明朝“配户当差”

制度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逻辑顶点——它以空前的强制力实现了“人皆有业”

的统治理想,却也因过度僵化而成为社会展的桎梏。

从洪武年间的严密控制到万历年间的名存实亡,其兴衰轨迹印证了一个真理:任何户籍制度的生命力,都在于能否与经济形态、社会流动相适应。

当清朝通过“摊丁入亩”

解开人身依附的枷锁时,中国户籍制度才真正踏上从“管制型”

向“服务型”

转型的道路,而这一转型的思想资源,恰恰孕育于明朝世袭户籍崩溃的历史教训之中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