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04章 冤沉诏狱心犹壮,志守疆场气未平(4 / 4)
大人也会在百官中接应我们,确保发难顺利。”六位御史齐声应道:“我等明白!”
谢渊看着六人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——连日来的孤军奋战,终于有了并肩的力量。他抬手,六位御史也一同抬手,七只手叠在一起,力量在传递,信念在凝聚。
偏房的烛火映着他们的身影,像一堵坚不可摧的墙。明日的太庙祭祖大典,不再是单纯的祭祀,而是一场正义对邪恶的终极对决——七颗赤诚之心,将携着铁证,在祖宗灵前,敲响石崇覆灭的丧钟。
片尾
辰时三刻,太庙祭祖大典正式开始。萧桓身着祭服,在百官的簇拥下,走向祭案,石崇站在文官第三班,眼神傲慢地扫视着四周,李嵩则站在一旁,神色紧张地留意着谢渊和六位御史的动向。
巳时三刻,读祝文环节开始,礼部尚书王瑾手持祝文,高声诵读,百官皆俯首恭听,气氛肃穆至极。谢渊趁机走出队列,走到萧桓面前,躬身道:“陛下,臣有要事启奏,关乎大吴江山安危,恳请陛下在列祖列宗面前,亲览此证!”
萧桓一愣,随即点头:“呈上来。”谢渊从锦盒中取出罪证正本,递了上去。石崇见状,厉声喝道:“谢渊,祭祖大典,不可胡言乱语!”谢渊冷笑:“石崇,你通敌叛国、构陷忠良,还有脸在此叫嚣?”
就在此时,周廉第一个出列,躬身道:“陛下,臣有证可奏!石崇构陷于科大人,伪造通敌书信,害死边军忠良,臣这里有于科大人的冤状和证人证词!”紧接着,王彦出列:“陛下,石崇侵吞军饷,导致边军冻饿而死,臣这里有军饷核账单和边军士兵的控诉书!”
李默、赵衡、孙谦、郑益依次出列,各自呈上证据,历数石崇的罪行。六方共证,铁证如山,石崇脸色惨白,浑身颤抖,却说不出一句辩解的话。李嵩想上前帮腔,却被萧栎用眼神制止——玄夜卫的缇骑已悄悄围了上来,控制了他的左右。
萧桓翻阅着罪证,脸色越来越铁青,尤其是看到“割大同卫以西三城予北元”的字句时,猛地将罪证拍在祭案上:“石崇!你好大的胆子,竟敢背叛大吴,裂我疆土!”他怒声道:“将石崇拿下!打入诏狱,择日凌迟处死!李嵩包庇奸佞,削职为民,永不录用!”
缇骑上前,将石崇反剪双臂押走,石崇的惨叫声在太庙大殿里回荡,却无人同情。百官见状,纷纷躬身道:“陛下圣明!”谢渊和六位御史站在祭案前,看着萧桓,心中松了口气——祖宗灵前,他们终于为忠良昭雪,为江山除害。
卷尾语
《大吴通鉴?史论》曰:“天德二年冬六御史盟誓发难之役,非仅谢渊之智,实为大吴‘言官风骨、忠良同心’之显证也。谢渊以宗庙之威为盾,以六御史为锋,借祭祀大典之机,布下正义之网;六御史怀忠胆、冒险途,或借家书绕路,或凭同僚掩护,或持勘合通行,终在太庙共证奸佞之罪,此乃‘言官守职、为国除奸’之典范。
密室盟誓凝忠魂,太庙发难破奸营。石崇之败,非败于权弱,乃败于失道寡助——他视言官为无物,视忠良为草芥,纵有党羽环绕、权势滔天,亦难敌六颗赤诚之心、如山铁证;谢渊与六御史之胜,非胜于官高,乃胜于持正守心、协同发力——以正义为旗,以礼制为器,以同心为刃,终斩奸佞,复朝堂清明。
此役之后,大吴言官风骨重振,御史台敢言之风盛行;于科案得以重审,十二位被构陷的边将平反昭雪;石崇旧党被彻底清理,理刑院、玄夜卫等机构尽归忠良掌控。谢渊加太傅衔,仍掌兵部、御史台;六位御史因功各有升迁,周廉升御史中丞,王彦升大理寺少卿,其余四人皆晋一级,继续以言官之职,守护朝堂清明。
史载永熙帝萧睿曾言‘言官者,国之耳目也,当以忠为心,以正为刃’,六御史以一身践行之:不避强权,不畏险途,只为公道昭彰。此天德朝密室盟誓之役,留给后世最珍贵之训,莫过于‘众心成城,正义不孤’——江山之安,不在一臣之忠,而在百官之正;朝堂之明,不在一帝之智,而在言官之敢言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