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01章 非仗孤忠拼一死,孰揭黑幕耀天衢?(6 / 6)

加入书签

理刑院接管档册;三法司的官员已赶赴诏狱,提审石崇与巴图;户部的专员已备好粮草银两,准备前往边地——一场彻底清算奸佞、昭雪冤屈的行动,正式拉开了序幕。

片尾

三法司提审石崇时,巴图当庭对质,证实了账册上的每一笔通敌交易;徐靖、秦飞在证据面前,也不得不招供自己协助石崇转移罪证、包庇同党的罪行。石崇见大势已去,仍试图狡辩,称“复辟是为了大吴江山”,却被谢渊拿出大同卫殉国将士的名册、百姓的控诉书,驳斥得哑口无言。

十日后,萧桓下旨:石崇“通敌叛国、割地害民、构陷忠良、意图谋反”,罪大恶极,判凌迟处死,家产抄没,族人流放三千里;徐靖“包庇奸佞、参与叛国”,判斩立决;秦飞“助纣为虐、阻挠查案”,判流放大漠,终身戍边;张文等与石崇有牵连的官员,视情节轻重,或贬官,或流放,彻底清理出朝堂。

石崇伏法当日,京城百姓万人空巷,前往刑场观看,欢呼声震彻云霄。柳明与哥哥柳安站在人群中,看着石崇被处决,泪流满面,对着天空磕了三个头:“爹,娘,石崇死了,你们的冤屈洗清了!”

同日,于科被释放,恢复玄夜卫副统领兼大同卫总兵之职。诏狱外,大同卫的士卒举着“忠勇护边”的锦旗,迎接于科的归来。于科走出诏狱,望着前来迎接的将士,眼眶泛红:“兄弟们,我回来了!咱们一起,守好大吴的北大门!”

半月后,于科抵达大同卫,与岳谦一同整顿边防,补发的粮草、军器陆续送达,殉国将士的墓碑开始修建,百姓的生活渐渐恢复正常。柳明在翰林院任职,专注于修撰《大吴边史》,将大同卫城破的真相、石崇的罪行、将士的忠勇一一记录,以警示后人。

谢渊、萧栎等人则继续清理石崇旧党的残余势力,整顿吏治,恢复朝堂清明。大吴的北大门,在经历了一场惊天阴谋后,终于重新稳固;大吴的朝堂,在清除了叛国奸佞后,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清明。

卷尾语

《大吴通鉴?史论》曰:“天德二年冬丹陛证奸之役,非仅柳明一士之忠,实为大吴‘公道不灭、忠义可昭’之显证也。柳明以一介布衣,抱账册冒死作证,泣诉亲冤,揭发叛国大罪,其勇不在疆场将士之下;谢渊、萧栎居中谋划,周显、周铁协力佐证,百官正义者同声斥责,终使石崇伏法,冤魂昭雪,此乃‘众心所向、正义必胜’之理。”

丹陛之上,账册昭奸;丹墀之下,泣血证言。石崇之败,非败于权弱,乃败于叛国失道——以疆土换私欲,以民命谋复辟,此等悖逆天道、背离民心之举,纵有旧党包庇、密账藏匿,亦难脱法网;柳明之胜,非胜于官高,乃胜于忠勇守心——以孤胆抗奸佞,以血证告冤魂,此等不畏强权、坚守正义之行,纵有生死之危、恐惧之扰,亦能砥砺前行。

此役之后,大吴朝堂清浊分明:旧党溃散,忠良得用,边军振、民心安,实为天德朝中兴之始。于科复职守边,柳明修史警世,谢渊辅政安邦,萧栎协理宗室,诸人各尽其责,共护江山。史载萧桓事后曾言:“朕之过,在于轻信奸佞,致边民遭难;朕之幸,在于忠良未泯,能挽狂澜。”此言当为后世帝王之戒——亲忠远佞,则江山稳固;信奸斥忠,则国危民难。

元兴帝“活忠难”之训,在柳明、谢渊诸人身上得见真谛:活忠非苟活,乃为正义而活;守公非空言,乃为万民而守。此天德朝丹陛证奸之役,不仅为大吴涤荡了奸邪,更为后世立“忠义可昭、公道必胜”之典范——江山万里,民心为基;朝堂千官,忠良为柱,斯言不谬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