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68章 雨前香茗方斟就,分寸君臣俱寡言(3 / 4)
他的话,既体谅了萧栎当年的处境,也划定了“以社稷为重”的底线,君臣兄弟的分寸,拿捏得恰到好处。
萧栎心中一暖,起身拱手道:“皇兄宽宏大量,臣弟感激不尽!臣弟定当牢记皇兄教诲,以社稷为重,辅佐皇兄稳固朝局,绝无半分私心。”他的语气里,少了之前的忐忑,多了几分真心的臣服——萧桓的宽宏,让他明白,只要自己安分守己,宗室的地位便能稳固。
殿外的廊下,两名玄夜卫探子正悄悄记录着殿内的对话。其中一名探子,手指在腰间的密录簿上飞快书写,将“萧栎提及旧党余波”“赞谢渊忠勇”“表臣服之心”等关键信息一一记下;另一名探子,则紧盯着殿门,观察是否有外人靠近,确保监控不被察觉。
这是周显的指令——萧桓复位后,对宗室的动向格外关注,尤其是曾为帝的萧栎,更是监控的重点。周显深知,宗室若与旧党勾结,便会动摇皇权根基,因此在萧栎入宫前,他便令探子“随侍不扰,记录言行”,待探视结束后,即刻将密录呈给他,再由他转奏萧桓。
探子听到殿内提及“御园旧事”,便在簿上写下“萧桓忆旧情,萧栎表愧疚,君臣气氛缓和”;听到萧栎“以社稷为重”的承诺,又写下“萧栎无争权之心,显臣服”。密录簿上的字迹工整,每一条记录都标注了时间,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。
此时,一名内侍从廊下走过,探子立刻收起密录簿,装作整理衣袍的模样,待内侍走远,才继续记录。他们深知,玄夜卫的职责便是“察奸佞、护皇权”,哪怕是宗室郡王,也不能有半分疏忽——若因监控不力而漏过关键信息,便是他们的失职。
萧桓与萧栎追忆完旧情,话锋又转回朝政,道:“如今旧党渐除,朕打算修订宗室管理制度,限制宗室子弟干预政事,严禁宗室与朝臣勾结——你身为昌顺郡王,对此有何看法?”这是萧桓对萧栎的进一步试探,也是在为后续的宗室管理铺路。
萧栎心中明白,萧桓此举是为了巩固皇权,防止宗室干政,便拱手道:“皇兄此举英明!宗室子弟若干预政事,易生党争,损害社稷。臣弟以为,可令宗室子弟居于外邸,非诏不得入宫;宗室与朝臣的往来,需经玄夜卫报备,严禁私下接触——如此既能保障宗室安稳,又能防止党争再起。”他主动提出“玄夜卫报备”,是想向萧桓表明,自己支持帝权对宗室的管控,绝无异议。
萧桓点头,道:“你所言与朕不谋而合。朕已令礼部尚书王瑾、吏部侍郎张文,共同起草《宗室管理制度》,待草案拟定,会召集宗室亲王商议。你久居外邸,了解宗室子弟的情况,若有建议,可随时上表奏朕。”他赋予萧栎“上表建议”的权利,既是对他的信任,也是在将他纳入“宗室管理者”的角色,让他协助自己约束宗室,而非成为宗室的“代言人”。
萧栎连忙道:“臣弟遵旨!若有建议,定当如实上表,为皇兄修订制度尽绵薄之力。”他知道,这是萧桓对他的“招安”,让他从“曾经的帝王”转变为“皇权下的宗室管理者”,这份转变虽有落差,却是当前最安稳的选择。
殿内的雨前茶已渐凉,萧栎看了看窗外的天色,知道探视的时间已差不多,便起身拱手道:“皇兄,时辰不早,臣弟不便久扰,先行告辞。日后若皇兄有需,臣弟定当随叫随到。”萧桓也起身,道:“也好,你回去后,好生约束宗室子弟,莫让朕失望。”
内侍引着萧栎向殿外走去,走到殿门时,萧栎停下脚步,回头看向萧桓,道:“皇兄,天冷了,记得多加衣物,莫为朝政熬坏了身子。”这话里带着真心的关切,萧桓点头:“朕知道,你也多保重。”简单的对话,却藏着兄弟间久违的温情,冲淡了之前的权力博弈。
萧栎走出偏殿,踏上月台,风又吹过半枯的海棠树,几片残叶落在他的肩头。他抬手拂去,回头望了一眼殿门——那扇门,曾是他权力的象征,如今却成了他需“上表请觐”的界限。他深吸一口气,转身沿着来时的宫道走去,青石板上的荒草依旧蹭着靴底,却不再让他感到忐忑,反而多了几分安稳——他终于明白,在如今的朝局里,安分守己,才是宗室最好的归宿。
萧栎离开后,两名玄夜卫探子立刻将密录簿送到玄夜卫衙署。周显正在衙署整理旧党案的卷宗,见探子送来密录,便放下卷宗,仔细翻阅。密录上详细记录了萧栎与萧桓的对话,从“旧党余波”到“谢渊边防”,再到“宗室管理制度”,每一处关键都未遗漏。
周显看完密录,眉头微微舒展——萧栎的言行,皆显臣服,无半分争权之心,这对朝局稳固是好事。他拿起密录簿,即刻前往皇宫,求见萧桓。御书房内,萧桓正在批阅《宗室管理制度》草案,见周显进来,便放下笔:“萧栎的言行,可有异常?”
周显躬身递上密录簿:“陛下,萧栎在殿内言行恭顺,多次称赞谢大人忠勇,表‘以社稷为重’之心,无半分争权之意;谈及宗室管理制度,还主动建议‘宗室与朝臣往来需经玄夜卫报备’,显露出臣服之心。”萧桓接过密录簿,快速翻阅,点头道:“如此便好。萧栎安分,宗室便安稳,朝局也少一分隐患。你继续加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