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38章 酥糕屑坠悄偷睇,烛泪凝痕犹带腻(5 / 6)

加入书签

妄加攻讦,亦难辞其咎。”

他顿了顿,继续道:“着周德革去兵部左侍郎之职,降为南京兵部主事,即刻离京赴任,非诏不得返。望你在南京任职期间,多察实情,少发妄言,改过自新。”周德重重叩首:“臣……遵旨。”他抬起头,深深看了谢渊一眼,眼神里有不甘,有愧疚,却终究不敢再多言。

处理完周德,萧桓转向谢渊,语气带着歉意:“谢尚书,七年前之事,朕深知你之艰难。当年若不是你力排众议,守国护民,朕今日怕是早已没有机会坐在这里。你受的委屈,朕都记在心里。”

谢渊躬身行礼,声音带着一丝哽咽:“陛下明察,臣当年所为,皆是分内之事,不敢言委屈。只要陛下平安,江山稳固,臣便心满意足。”萧桓点了点头,对群臣道:“谢尚书忠良之心,天地可鉴。七年前守国之功,七年间辅政之劳,朕与大吴百姓都不会忘记。此后,若再有人敢以旧案攻讦谢尚书,以诽谤重臣论处!”

群臣纷纷躬身应道:“臣等遵旨!”谢渊望着龙椅上的萧桓,心中百感交集——七年的坚守与委屈,终于换来了帝王的认可与公道。他知道,这场由旧案引发的风波,终于可以落幕了。

萧桓抬手道:“谢尚书身兼数职,操劳过度,朕特赐阿胶百斤、人参十支,着太医院每日派人诊治咳疾。今日朝议到此,退朝。”内侍官高声宣旨,群臣躬身行礼,依次退出奉天殿。

谢渊走在最后,路过南宫方向时,他停下脚步,望着那紧闭的宫门,心中默默道:太上皇,当年的承诺,臣做到了。如今江山稳固,您也已复位,臣终于可以告慰那些牺牲的死士与将士了。

离开皇宫,暮色已渐渐笼罩京师。谢渊回到兵部衙署,于科早已在门口等候,脸上满是关切:“老师,您没事吧?朝堂上的事,学生都听说了。”谢渊摇了摇头,走进衙署,坐在案前,拿起那方染血的绢帛,轻轻摩挲着。

于科端来一碗温热的汤药:“老师,该喝药了。太医院刚送来的新药,说对您的咳疾有好处。”谢渊接过药碗,一饮而尽,苦涩的药味在口中弥漫,却让他觉得无比安心。

“于科,去把兵部旧档库中德佑年间的卷宗都整理出来,妥善保管。”谢渊吩咐道。于科愣了愣:“老师,那些卷宗已经封存七年了,还要整理?”谢渊点了点头:“那些卷宗,不仅记载着当年的战事,更记载着无数忠良的牺牲与坚守。要好好保管,让后人知道,当年的大吴,有那么多人在为江山社稷拼命。”

于科躬身应道:“学生明白。”他刚要走,谢渊又叫住他:“还有,去宣府卫传个话,找到当年幸存的三位死士,赐他们白银五十两,让他们安度晚年。”于科应道:“学生这就去办!”

衙署的烛火渐渐亮起,映着谢渊的脸庞。他拿起笔,在一份边镇军报上签下名字,字迹沉稳有力。七年前的艰难抉择,七年间的委屈坚守,今日朝堂上的激烈交锋,都化作了心中的释然。他知道,自己的选择没有错,守住江山,护住百姓,便是对君父、对忠良、对天下最好的交代。

窗外的月光洒进来,照亮了案上的绢帛与文书。谢渊站起身,走到窗边,望着远处的皇城,心中充满了坚定。他的咳疾或许难以痊愈,肩上的担子或许依旧沉重,但只要初心不改,坚守“守国护民”的信念,他便无所畏惧。

这场由旧案引发的风波,终究以公道昭雪落幕。而谢渊的故事,也将与那方染血的绢帛、那些尘封的卷宗一起,载入《大吴通鉴》,成为后世敬仰的忠良典范。

片尾

深夜的兵部衙署,烛火依旧明亮。谢渊坐在案前,仔细整理着德佑年间的旧档,每一页卷宗都承载着一段沉重的记忆——边镇急报上的血痕、死士名单上的红圈、太上皇手书的温度,都清晰可见。于科端着一盏热茶走进来:“老师,夜深了,该歇息了。”

谢渊抬起头,眼中带着一丝欣慰:“快整理完了。这些卷宗,是大吴的记忆,也是无数忠良的见证,不能有丝毫差错。”他拿起那方染血的绢帛,轻轻放在卷宗最上面,“把它放在最显眼的地方,让所有人都记得,当年太上皇与忠良们的坚守。”

于科点了点头,接过卷宗,妥善收好。谢渊走到窗边,望着远处的南宫,那里的灯火早已熄灭,却在他心中亮了七年。他知道,萧桓复位后,南宫的宫门或许再也不会紧闭,而当年的委屈与牺牲,也终将被时光温柔以待。

回到书房,谢渊拿起太医院送来的新药,一饮而尽。他坐在案前,铺开纸笔,写下“守国护民,初心不渝”八个字,字迹苍劲有力。窗外的月光越发明亮,照亮了这八个字,也照亮了这位老臣坚毅的脸庞。

或许未来还会有风雨,还会有争议,但谢渊知道,只要守住这八个字,守住心中的信念,他便能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上,为大吴的江山安稳,继续坚守下去。

卷尾语

《大吴通鉴?谢渊传》赞曰:“德佑之难,社稷危如累卵,渊以孤臣之身,承决策之重,外抗强敌,内安舆情,忍辱负重七载,终见天日。其心迹藏于旧档,其忠烈见于青史,可谓大吴之柱石也。”天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