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9章 不恋深潭沉旧迹,敢凭刚骨搏清欢(8 / 10)

加入书签

不绝,商铺林立,物价稳定,“斗米十钱”成为常态。

谢渊微服出行,见京城街头孩童嬉戏,茶肆中百姓热议“新政好”,心中满是欣慰。他走进一家面铺,店主认出他,执意加面加肉,哽咽道:“谢大人,以前俺们连糠都吃不上,如今顿顿有面,这都是您的功劳啊!”谢渊婉拒额外的食物,付了钱道:“这是陛下的英明,是百官的努力,更是百姓自己勤劳的结果。”

谢渊年近六旬,身体虽不如前,却始终心系社稷。他深知“新政需有人传承”,遂在萧桓支持下,开设“稷心书院”,选拔新科进士、年轻官员入书院学习,亲自讲授“军政谋略”“吏治之道”“民生之要”,强调“为官者当以社稷为重,以百姓为念”。

他尤其看重张正、王直等年轻才俊,将自己多年整理的《边防纪要》《吏治札记》赠予他们,悉心指导。在讲授“藩王问题”时,谢渊结合自身经历道:“处理棘手之事,当‘刚柔并济’——守原则不退缩,讲策略不冒进,方能成事。”

张正问道:“大人,新政虽成,然日后若遇昏君、奸佞,如何坚守稷心?”谢渊答道:“稷心非‘愚忠’,乃‘守道’。君明则辅佐,君昏则谏诤,奸佞则抗争,纵粉身碎骨,亦要护社稷百姓周全。”在场学子无不动容,纷纷立志以谢渊为楷模。

萧桓登基三年,新政成效初显,遂决定南巡,实地查看藩王整治、土地改革、科举推行情况。他轻车简从,仅带谢渊、王直、张居正及少量护卫,先后前往江南、河南、陕西等地。

在江南,萧桓视察楚王府封地,见昔日被强占的民田已归还原主,百姓正在田间劳作,楚王恭谨侍立,不复往日骄横。他对谢渊道:“若非你步步为营,此处仍不知有多少流民。”在河南,萧桓走进流民新村,见每户都有田地、农具,村中有学堂、医馆,村民纷纷跪地叩谢,萧桓扶起一位老农道:“这是朝廷该做的,让百姓安居,是朕的本分。”

在陕西,萧桓登上宣府城楼,远眺边疆,岳谦呈上“边军训练成果”:士兵列队整齐,新式鸟铳、火炮排列有序。萧桓拿起一把鸟铳,试握片刻,笑道:“有此精兵利器,何惧瓦剌!”南巡途中,所到之处,百姓夹道欢迎,“陛下圣明”“大吴万年”的呼声不绝于耳。

南巡归来,萧桓下旨扩大科举规模,增设“武举”,选拔军事人才,同时放宽“应试年龄”,允许年过四十的学子参考。天德四年会试,应试士子达两万余人,创下大吴开国以来之最。

殿试当日,萧桓亲自主考,试题为“论稷心与新政”。张居正的答卷写道:“稷心者,非独臣之忠,乃君之明、民之安、政之清也。新政之成,在君有定策之勇,臣有推行之坚,民有拥护之心……”文采斐然,见解深刻,萧桓钦点为状元,亲授翰林院修撰。

传胪之日,京城万人空巷,观看状元游街。张居正身着状元红袍,路过稷心书院,特意下马向谢渊行礼。谢渊望着意气风发的年轻学子,又看向沿街欢呼的百姓,心中感慨:“人才兴,则国运兴。大吴的未来,可期矣。”

经过两年整治,藩王问题基本解决:超额土地全部按规定征税,国库因此年增收百万石;藩王干预地方政务的现象彻底杜绝;十余位年轻藩王子弟赴边镇历练,与边军将领建立联系,宗室与朝廷的关系愈发紧密。

燕王在边镇历练的儿子,因协助岳谦击退瓦剌有功,被萧桓封为“奉国将军”。燕王上表谢恩:“陛下恩宠,臣感激涕零,愿率宗室子弟,誓死守护大吴边疆。”楚王也主动捐出部分土地,用于修建学堂,赢得百姓赞誉。

宗人府奏报:“如今宗室安定,无一人再敢违制,与朝廷同心同德。”萧桓对谢渊道:“藩王之事,你处理得极好,既解决了积弊,又未伤宗室和气,真乃社稷之臣。”谢渊躬身道:“此乃陛下信任、群臣协作之功,臣不敢独揽。”

边患暂息后,谢渊奏请萧桓开放“宣府、大同、甘州”三处边贸口岸,允许大吴与瓦剌、西域进行茶马、丝绸、粮食贸易,由兵部、户部联合设立“边贸司”,负责管理税收、核查商品。

边贸开放后,西域的良马、香料源源不断涌入中原,大吴的丝绸、茶叶、瓷器深受西域各国喜爱,年贸易额达百万两白银。边贸税收成为新的财政增长点,同时也改善了与瓦剌的关系,瓦剌可汗遣使入朝,愿与大吴“世代通好,互不侵犯”。

江南地区的工商业也蓬勃发展,苏州的丝绸、景德镇的瓷器、扬州的盐运规模日益扩大,富商出资修建道路、桥梁,雇佣流民做工,进一步减少了流民数量。户部奏报:“天德五年,全国赋税较三年前增长一倍,国库充盈,民生富足。”

天德五年冬至,萧桓在奉天殿召开“新政总结大会”,群臣齐聚,共商未来五年规划。萧桓率先发言:“今日大吴,边疆安稳,国库充盈,民生改善,吏治清明,此乃诸卿之功。然‘创业难,守业更难’,未来五年,需再接再厉。”

谢渊起身呈上《五年新政规划》,提出“四要”:一要“深化吏治”,完善官员考核与监察体系,杜绝“新官变旧吏”;二要“兴修水利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