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9章 不恋深潭沉旧迹,敢凭刚骨搏清欢(7 / 10)

加入书签

定具体细则。

谢渊率人闭门三日,敲定《宗室田亩核查条例》《藩王行为规范》两份文书,明确“核查司持节办案,藩王不得阻挠”“逾期不还民田、拒缴赋税者,削爵收地”等刚性条款。细则拟定当日,燕王、楚王便通过京城亲信送来密信,隐晦威胁“宗室不安,则社稷难稳”,并许谢渊“黄金千两、田百亩”,求其“手下留情”。

谢渊将密信与礼金原封不动呈给萧桓,萧桓见状,勃然大怒:“藩王竟敢公然行贿施压!传朕旨意,核查司明日便赴各地,朕倒要看看,他们能掀起什么风浪!”次日,谢渊亲自授核查司印信,调玄夜卫三十人随行护卫,奔赴各地。

核查司首站抵达楚王府封地武昌,楚王紧闭王府大门,派护卫阻拦核查人员,声称“宗人府未下文,拒不接受核查”。核查司副使王瑾欲强行闯入,被谢渊拦下:“楚王虽骄横,却重‘祖制’虚名,可从宗人府入手。”

谢渊即刻上书宗人府,援引《大吴会典?宗人府职掌》“凡宗室田亩,每十年一核,违则参奏”条款,要求宗人府出具“核查令”。宗人府不敢违逆典制,只得照办。谢渊持令再至楚王府,厉声喝道:“王爷抗命,是疑宗人府?还是疑陛下?若今日拒查,明日臣便奏请陛下,削去王爵,贬为庶人!”

楚王见谢渊态度强硬,又有宗人府令在手,只得开门接受核查。核查过程中,楚王府管家欲篡改田亩账册,被玄夜卫当场抓获,搜出“隐瞒田亩五十万亩”的实证。谢渊当即下令封存隐瞒田地,限三日内补缴历年欠税,楚王虽怒火中烧,却无可奈何。

消息传回京城,燕王闻讯收敛气焰,主动上报田亩实数,其他藩王也纷纷配合,核查工作得以顺利推进。

在推进藩王核查的同时,谢渊同步推动土地改革。他奏请萧桓下旨,将藩王归还的民田、官府掌控的荒田,按“每户三十亩”标准分给流民,由户部发放“永佃凭证”,明确“流民耕种满五年,土地归其所有,按规定缴纳赋税即可,官府不得随意收回”。

为保障改革落地,谢渊令杨武抽调京营士兵,赴陕西、河南等灾荒重灾区维持秩序,监督土地分配;命张毅统筹“农桑物资”,向流民发放种子、农具、耕牛,每亩地额外拨付“开垦银”三钱。同时制定“劝农条例”:“流民归耕者,免徭役一年;开垦荒田者,免赋税三年。”

陕西流民李二柱领到土地与种子后,泣不成声:“谢大人给了俺活路!俺再也不用颠沛流离了!”短短半年,全国流民减少八十余万,河南、陕西等地昔日的赤地,渐渐长出青禾,炊烟重新在村落升起。户部奏报:“土地改革后,新增耕地两百万亩,预计明年可增收赋税八十万石。”

随着藩王征税、土地改革、贪腐整治等政策落地,大吴财政状况显着改善。半年内,国库储银增至五百万两,粮米储备达一千万石,彻底扭转了成武朝“国库空虚、边军欠饷”的困境。萧桓召集群臣,商议将新增财力多用于军备与民生。

谢渊提出“军备三策”:其一,“汰冗练精”:裁汰各地老弱卫所兵十余万,保留精锐,集中资源打造“京营野战军”五万、“边镇精锐”十万,由杨武、岳谦分别统领,加强训练。其二,“装备更新”:命张毅的工部军器局仿制西洋“红衣大炮”,年内打造三十门,部署宣府、大同边镇;为边军配备新式鸟铳,替换老旧弓箭。其三,“粮饷直拨”:建立“兵部-边镇-士兵”三级粮饷发放体系,由御史台派专人监督,杜绝将领克扣,确保“粮饷足额、及时到兵”。

萧桓准奏,追加工部军器制造经费一百万两。三个月后,首批红衣大炮在宣府试射成功,射程远超旧式火炮,瓦剌探子见状,连夜回报,瓦剌可汗下令“暂不犯边,静观其变”。

科举选拔的寒门官员逐渐成为吏治革新的核心力量。王直牵头制定《官员考核细则》,以“政绩、民心、廉明”为核心考核标准,实行“三年一考,优升劣降”:政绩突出、百姓爱戴者,优先晋升;贪腐懒惰、民怨载道者,即刻罢官。

谢渊兼领御史台,强化监察职能,派御史分巡各省,暗访地方官员履职情况。御史在江南查出苏州知府贪腐白银十万两,谢渊当即奏请萧桓,将其斩首示众,抄没家产充公。此事震动朝野,官员无不警醒,贪腐之风大为收敛。

寒门出身的杭州知府张居正(新科进士),在任期间兴修水利、减免赋税,组织士子讲学,深得百姓爱戴。考核时被评为“最优”,晋升为浙江按察使。他赴任前专程拜谢谢渊:“大人教我‘为官当守稷心’,学生不敢忘!”谢渊勉励道:“守稷心,便是守民心,望你始终如一。”

军备升级与边防强化成效显着。岳谦驻守宣府,依托新式红衣大炮与加固的城防工事,多次击退瓦剌小规模侵扰。一次瓦剌骑兵万余人来犯,岳谦下令火炮齐射,击毙瓦剌将领三人,歼敌两千余,瓦剌军狼狈逃窜,自此不敢再轻易犯边。

边镇安稳,内地民生也日渐向好。科举带来的公平机会让寒门士子看到希望,土地改革让流民安居乐业,吏治清明让百姓少受盘剥。京城、江南等地商旅往来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