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9章 不恋深潭沉旧迹,敢凭刚骨搏清欢(9 / 10)
”,整治黄河、淮河,预防水患;三要“推广新粮”,在西北干旱地区推广玉米、番薯等高产作物,进一步解决粮食问题;四要“兴办教育”,在州县广设学堂,让寒门子弟皆有读书机会。
萧桓逐条审阅,当场准奏,将规划交由六部执行,命谢渊总领督查。他举起酒杯,对群臣道:“朕与诸卿,当以今日为新起点,同心同德,共绘大吴盛世蓝图!”群臣纷纷举杯,殿内气氛热烈而庄重,烛火映照下,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。
天德六年春,大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:黄河、淮河水利工程开工,数万民工整修堤坝;西北各地推广高产作物,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指导;州县学堂陆续建成,孩童琅琅书声传遍村落;边贸口岸商旅不绝,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。
谢渊虽年事已高,仍每日处理政务,清晨赴兵部批阅军报,午后到御史台督查监察,傍晚前往稷心书院授课,虽略显疲惫,眼神却始终坚定。萧桓多次劝他休养,谢渊皆回道:“陛下与百姓信任臣,臣唯有尽心竭力,方能不负所托。”
一日,谢渊在稷心书院授课完毕,走出院门,见夕阳西下,余晖洒在京城的屋顶上,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。张居正追上他,递上刚整理的《新政成效录》:“大人,这是近年新政成果,百姓安居乐业,边镇安稳无虞,您看了定会欣慰。”
谢渊接过册子,缓缓翻阅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。他抬头望向远方,仿佛看到了大吴更加辉煌的未来——边疆无烽火,百姓无饥寒,朝堂无奸佞,江山永稳固。夕阳的光芒洒在他的白发上,宛如为这位坚守稷心的老臣,镀上了一层不朽的荣光。
片尾
龙椅定策的三集叙事,以“萧桓复辟后集权兴邦”为核心,完整呈现了从“权术博弈”到“新政落地”的历史进程——上集聚焦“殿内定策与暗流涌动”,萧桓以“退功臣进文吏”为核心谋,谢渊协同布局,逆党暗藏杀机,层层铺垫悬念;中集爆发“宴变惊澜与逆党覆灭”,萧桓借宴会削权,谢渊抛出证据反击,一举铲除石崇、徐靖,新政初启;下集深耕“新政推行与盛世初萌”,从藩王整治、土地改革到军备升级、吏治革新,细化政策落地细节,展现大吴从积弊重重到欣欣向荣的转变。
人物弧光立体鲜明:萧桓从“权谋帝王”成长为“务实明君”,其“恩威并施”的权术始终服务于“兴邦护民”,南巡察民情、开边贸促繁荣,尽显治国远见;谢渊以“稷心”贯穿始终,定策时深谋远虑,推行时刚柔并济,培养后学时倾囊相授,是新政的核心支柱与精神象征;石崇、徐靖的“贪权害民”与张居正、王直的“年轻有为”形成鲜明对比,凸显“逆亡顺兴”的历史逻辑。
历史细节扎实严谨:从《大吴会典》的条文援引到科举、官制的运作流程,从藩王整治的分步策略到土地改革的具体措施,皆贴合明代制度逻辑,如“持节镇守无调兵权”“三级科举制度”“永佃制”等设定,既尊重历史真实,又服务于剧情推进。
这场以“龙椅定策”为起点的变革,最终证明:唯有“君明臣忠、改革务实、以民为本”,才能打破积弊、开创盛世。谢渊的“稷心”与萧桓的“明断”相辅相成,共同铸就了大吴的“天德初兴”,为后续的盛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卷尾语
龙椅定策之局,非单纯的“权力斗争”,乃“破局与重建”的历史必然——破的是“党争内耗、藩王割据、吏治腐败”的积弊死局,建的是“君明臣忠、吏治清明、民安国强”的盛世新局。萧桓的“定策”,是破局的钥匙,以帝王权术为刃,斩除逆党,扫清障碍;谢渊的“稷心”,是重建的基石,以忠良担当为柱,支撑新政,凝聚民心。
二人的君臣相得,实为历史幸事:萧桓知谢渊之“忠”,故敢放权任事,不疑其掌兵握宪;谢渊知萧桓之“明”,故愿鞠躬尽瘁,不避其权术制衡。没有萧桓的“识才与决断”,谢渊的“稷心”难有施展之地;没有谢渊的“坚守与辅佐”,萧桓的“定策”难成兴邦之实。这种“信任与担当”的君臣关系,正是封建王朝走出困局的核心密码。
逆党之败,败于“贪权忘义,背离民心”;新政之成,成于“务实革新,以民为本”。石崇、徐靖将权力视为私产,终遭覆灭;萧桓、谢渊将权力用于兴邦,终见成效。此中道理,穿越千年仍发人深省:权力是双刃剑,可为祸,亦可兴邦,关键在于掌权者是否有“稷心”,是否以“百姓安居”为终极目标。
谢渊的“稷心”,非“愚忠”,乃“大忠”——忠于社稷而非忠于一人,忠于百姓而非忠于权位。这种精神,在新政推行的每一个细节中闪耀:核田时顶住藩王压力,分地时心系流民疾苦,授课时传承治国理念。它不仅是谢渊个人的风骨,更是大吴新政得以成功的灵魂。
天德初年的盛世初光,虽只是大吴复兴的开端,却已昭示:只要君臣同心坚守稷心,以民为本推进革新,积弊沉疴终将被清除,朗朗乾坤终将到来。而谢渊的名字与他的“稷心”精神,也将在大吴的史册上,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永恒标杆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