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49章 一封家信沾沙血,万句心声破议章(4 / 5)

加入书签

“王师傅,这些新弩,是边地士卒的命。我知道铸弩辛苦,兵部已奏请陛下,给工匠们每月加二两月钱,让大家能安心造弩。”王师傅闻言,眼睛一亮,连忙躬身:“谢大人!多谢大人体恤!我们定不负大人所托,造最好的新弩!”

谢渊返回兵部衙署。案上已摆着团营扩训的章程,杨武正在整理新选士卒的名册,名册上记着士卒的籍贯、年龄、特长——有的擅长射箭,箭术能百步穿杨;有的擅长骑马,能在马背上开弓;有的擅长锻造,能修补简单的兵器。

“大人,新选的士卒多是贫苦农户的子弟,还有些是边军退役的老兵。”杨武递过名册,“老兵们经验足,正好能带带新兵,三个月内定能形成战力。”谢渊翻看名册,见其中一页写着“赵虎,十八岁,宣府卫人,父战死边地,愿承父志护边”,眼眶微微发热——这些孩子,都是为了守护家乡才来当兵,他绝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。

秦飞送来消息:“大人,英国公已按陛下旨意,削去一半俸禄,私兵减至百人;李嵩、刘焕也缴纳了罚银,五千两已存入兵部军器库;定国公府听闻消息,已停止私购铜料,遣散了逾制的私兵。”谢渊点头:“这只是开始,日后还要盯着他们,不能让他们再兴风作浪。另外,让玄夜卫多去边地走走,收集更多士卒的家书和战报,若有新的情况,即刻禀报。”

夕阳西下,余晖透过窗棂洒在案上的家书和名册上,泛着温暖的光。谢渊走到窗前,望着团营的方向,那里隐约传来士卒们的操练声——“一二一!杀!”声浪裹着风,带着股蓬勃的朝气,像极了那些家书中的期盼。他知道,强军之路还很长,还有很多阻力要破,还有很多军器要造,还有很多士卒要练,但只要有这些家书的支撑,有这些士卒的信任,有陛下的支持,他定能走下去,定能让大吴的军威,传遍四方。

申时初刻,谢渊召集群僚在兵部议事厅议事。厅内烛火通明,案上摆着新弩量产计划、团营扩训章程、边军战报、士卒家书,还有刚整理好的勋贵逾制名录,满满当当。

“接下来,我们要分三步走。”谢渊指着案上的文件,语气坚定,“第一步,加快新弩制造,本月起每月造三百把,优先送宣府卫、大同卫,确保边军先用上;第二步,推进团营扩训,按《操典》严训,老兵带新兵,三个月内完成基础训练,半年内形成战力;第三步,彻查全国勋贵私占军田、逾制府第,罚银充作强军之资,军田收归国库,租银用作边军粮饷——绝不能让百姓多交一分税,却让勋贵占尽便宜。”

岳谦躬身道:“大人放心,团营扩训的操练,末将定亲自督阵,每日巡查各营,不让一人偷懒,不让一处敷衍。”杨武道:“新弩的分发,下官会与边军、团营的将领对接,每一把新弩都登记在册,确保用到实处,不被私用。”秦飞道:“勋贵的动向,玄夜卫会全程监控,若有谁敢私藏军田、私造军器,即刻拿下,绝不姑息。”

谢渊满意地点头:“好!我们各司其职,齐心协力,定让强军之策落地生根。记住,我们练强兵、造新弩,不是为了朝堂的争斗,是为了让边地的士卒能活着回家,是为了让京师的百姓能安稳生活,是为了让大吴的江山能固若金汤。”

议事结束后,谢渊独自留在议事厅,翻看那些家书。月光透过窗棂洒在纸页上,陈三的字迹、李二的血痕、周铁的期盼,都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。他想起宣府卫的风沙、大同卫的雪,想起那些年轻的面孔,心中愈发坚定:无论前路有多少阻力,他都要走下去,因为他身后,是无数士卒的命,是无数百姓的盼。

申时三刻,谢渊洗漱完毕,躺在床榻上,却没有立刻睡着。脑海中反复回放今日朝堂的场景——英国公的傲慢、李嵩的狡辩、刘焕的心虚,内侍读信时的颤抖,百官的沉默,陛下的震怒,还有那些家书带来的震撼。他想起李二那封没写完的信,“新弩……快……”两个字像重锤一样砸在心上——士卒们等不起,边地等不起,大吴的江山也等不起。

窗外的月光洒在案上的家书,泛着淡淡的光。谢渊知道,明日还有很多事要做:去工部督促进度,去团营视察扩训,整理勋贵逾制名录,准备呈给陛下的奏疏……但他不觉得累,因为他知道,每多做一件事,强军的步伐就快一步,士卒的安全就多一分,百姓的安稳就多一分。

渐渐地,谢渊进入梦乡。梦中,他看到新弩送到了宣府卫,陈三握着新弩,一箭射穿了瓦剌的铁甲;周铁骑着战马,带着士卒们冲锋,瓦剌兵败撤退;李二的牌位前,放着一把新弩,旁边摆着他没写完的家书,信纸被风吹得轻轻晃动,像是在说“够了,够了……”

天快亮时,谢渊醒了。窗外传来团营士卒的晨练声,“一二一!杀!”声浪裹着晨光,透过窗棂洒进屋内。他起身走到窗前,望着远处的团营,心中充满了希望——新的一天开始了,强军的路,还要继续走下去。

片尾

两月后,宣府卫的秋风裹着沙,吹过刚修好的哨所。陈三握着新弩,指腹摩挲着精铜弩臂,冰凉的触感让他想起弟弟生前最爱玩的铜弹弓。三日前,新弩送到时,整个卫所的士卒都围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