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9章 醉言非是糊涂语,铁证终教罪孽空(3 / 5)
台权力,致兵部人心惶惶”。疏中还列举了谢渊“严惩粮库吏员”的事例,称其“小题大做,苛待下属”。
萧栎将弹劾疏交给谢渊,问道:“谢卿,此事你如何解释?”
谢渊看过疏稿,冷笑道:“陛下,此乃旧党残余的诬告。臣严惩的粮库吏员,皆有账目不符、私吞粮款之实,并非苛待;整顿兵部是为了军粮安全,并非排除异己。玄夜卫已查到,弹劾疏是流放途中的张文指使旧部伪造的,臣有证据呈上。”
他递上秦飞查获的张文与旧部的往来书信,上面清晰记录着伪造弹劾疏的计划。萧栎见状,怒声道:“张文屡教不改,着玄夜卫将其就地正法!旧党残余一律缉捕,严惩不贷!”
“陛下圣明。”谢渊躬身道,“为杜绝此类诬告,臣恳请陛下下旨,凡匿名弹劾者,一律不予受理;实名弹劾需附确凿证据,否则以‘诬告’论处。”
萧栎准奏:“此议甚好,可即刻颁布。”
处置完诬告案,谢渊意识到,旧党残余虽势力渐弱,却仍在暗中活动,必须斩草除根。他命秦飞加大对旧党残余的搜捕力度,同时清查兵部、吏部中与旧党有牵连的官员,一律革职查办。经过三个月的清查,共缉捕旧党残余二十余人,革职官员五十余人,彻底清除了渗透在军政系统中的旧党势力。
大同卫传来急报,称“鞑靼游骑袭扰边境,需紧急调拨军粮五千石、火器千件”。谢渊接到奏报后,即刻启动军粮调度流程,按新细则,与侍郎、粮饷科主事共同签字确认,御史台全程监督,仅用一日便完成转发。大同卫总兵收到军粮、火器后,迅速组织反击,大败鞑靼游骑,捷报传至京师。
萧栎在朝会上表彰谢渊:“谢卿修订的军粮调度细则成效显着,大同卫大捷,你功不可没!朕欲加你‘太师’衔,赏黄金千两。”
谢渊再次推辞:“陛下,大同卫大捷是将士用命的结果,细则只是提供了保障,臣不敢居功。黄金恳请转赠大同卫阵亡士卒家属,太师衔臣实难胜任,还请陛下收回成命。”
萧栎看着谢渊坚定的眼神,心中愈发敬佩:“既如此,朕不勉强你。但赏不可免,命史官将你的功绩写入《成武实录》,以传后世。”
谢渊躬身谢恩,心中清楚,帝王的信任是最大的赏赐,他唯有更加勤勉,才能不辜负这份信任。
此后,谢渊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边防建设中。他根据各边卫的地理环境、敌情特点,制定了“差异化布防”策略:宣府卫重点加强骑兵建设,应对瓦剌的机动突袭;大同卫增修堡垒,配备重型火器,抵御鞑靼的攻城;辽东卫训练水师,防止女真部落从海上袭扰。
为保障布防落实,他还推动修订《边卫军器供应条例》,规定“军器制造需按边卫需求定制,工部、兵部、边卫三方联合验收,不合格者一律返工,相关官员追责”。条例推行后,边卫军器质量大幅提升,战斗力显着增强。
瓦剌可汗遣使求和,愿与大吴签订永久和平盟约,称“大吴边防坚固,军粮充足,瓦剌不敢再犯”。萧栎召集群臣商议,谢渊奏道:“陛下,瓦剌求和是真心,但仍需保持警惕,不可放松边防。可签订盟约,但需规定瓦剌不得在边境屯兵,互市需严格遵守此前章程。”
萧栎采纳了谢渊的建议,与瓦剌签订盟约,边境迎来了真正的和平。消息传开,百姓欢呼雀跃,各地纷纷立碑纪念,称谢渊为“边防之柱”。
和平并未让谢渊懈怠。他深知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,仍每日批阅兵部奏疏,巡查京营、边卫,完善各项制度。一日,他在巡查京营时,发现新兵训练强度不足,当即召见京营总兵:“新兵是边防的未来,训练必须严苛,若因训练不足导致战时伤亡,你我都难辞其咎!”
京营总兵连忙认错,即刻加强训练强度。谢渊看着在烈日下刻苦训练的新兵,仿佛看到了宣府卫那个十七岁的士卒,心中暗下决心:一定要让这些新兵得到足够的保障,不再重蹈前人的覆辙。
回到府中,谢渊收到李默的书信,称“宣府卫士卒为感谢大人保障军粮、冬衣,自发为大人立了生祠”。谢渊大惊,立刻回信斥责:“生祠万万不可,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,若再立生祠,我必奏请陛下严惩!”同时,他命杨武的继任者前往宣府卫,拆除已动工的生祠,并重申“为官者不可居功自傲,需以百姓、士卒为重”。
谢渊的鬓角已染满霜白,身形也较往日清瘦了许多,可每日清晨卯时,御史台与兵部的奏疏仍会准时堆在他的案头。萧栎见他日渐憔悴,第三次在乾清宫劝道:“谢卿,你已近六旬,身子骨经不起这般操劳。朕准你带薪休养三月,一应政务暂交新任兵部侍郎打理,可好?”
谢渊躬身行礼,声音虽有些沙哑却依旧坚定:“陛下体恤,臣铭感五内。只是大同卫刚完成堡垒修缮,需核验军器供应;宣府卫冬防粮饷虽已拨付,却恐有地方官暗中克扣——这些事皆关边防命脉,臣实在放心不下。待新任侍郎能熟练掌握《军粮调度细则》,将边卫核查流程理顺,臣再遵旨休养不迟。”
萧栎无奈摇头,只得命太医院院判每日辰时亲送滋补汤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