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4章 虚称家兵曾护驾,实借功名欲扩权(5 / 6)
你。但赏不可免,赐你良田千亩、黄金五百两,以作嘉奖。”
谢渊仍要推辞,却被萧栎打断:“这是朕的心意,你若再推辞,便是不给朕面子。”谢渊无奈,只得躬身谢恩。
回到府中,谢渊看着赏赐的黄金和良田文书,心中五味杂陈。他知道,这些赏赐是帝王的信任,却也是沉甸甸的责任。他命人将黄金分给德胜门之战和宣府卫的阵亡将士家属,将良田租给流民耕种,只收取微薄的租金,用于资助贫困学子。
杨武得知后,不解道:“大人,这些都是陛下的赏赐,您为何要分给别人?”
谢渊笑道:“我身为太保,食君之禄,已足够养家糊口。这些赏赐,用在阵亡将士家属和贫困学子身上,比放在我府中更有意义。”他顿了顿,又道,“为官者,当以百姓为重,若只为个人富贵,便失去了为官的初心。”
杨武深受触动,躬身道:“属下受教了。”
瓦剌再次遣使求和,愿与大吴互通贸易、永结盟好。萧栎召集文武群臣商议,多数官员表示赞同,唯有谢渊提出异议:“陛下,瓦剌反复无常,不可轻信。若许其互通贸易,需派重兵驻守边境,防止其趁机入侵;同时,需限定贸易地点和规模,避免其刺探我朝军情。”
萧栎点头:“谢卿所言极是。朕命你为‘绥边使’,负责与瓦剌商议贸易条款,同时统筹边境防务。”
谢渊躬身领旨:“臣遵旨。”他深知,与瓦剌议和虽能换来暂时的和平,但边境防务丝毫不能放松。他即刻前往宣府卫,与李默、岳谦等将领商议边境布防,同时派人前往瓦剌营地,商议贸易条款。
在谢渊的坚持下,双方最终达成协议:贸易地点限定在宣府、大同两处边境城镇,瓦剌商人需持官方颁发的“贸易凭证”方可入内;大吴严禁向瓦剌出售铁器、火器等军用品;边境由大吴和瓦剌各派兵驻守,防止冲突。
协议签订后,边境贸易逐渐繁荣,百姓安居乐业。谢渊留在宣府卫巡视防务,一日,他接到秦飞的密报:“大人,玄夜卫查到,前定国公的儿子暗中勾结瓦剌商人,向其出售军器图纸,换取白银。”
谢渊心中一凛,立刻命秦飞将其抓获。经审讯,前定国公之子供认不讳,称是为了报复谢渊整治勋贵,才勾结瓦剌。谢渊看着供词,心中愤怒不已——这些勋贵子弟,为了私怨,竟不惜通敌叛国,出卖国家利益。
他当即下令将前定国公之子处死,并传檄全国:“凡勾结外敌、出卖国家利益者,无论身份贵贱,一律处死,株连三族!”这道檄令,彻底震慑了那些心怀不轨的勋贵子弟,再也无人敢轻举妄动。
处理完通敌案,谢渊返回京师。此时,《军籍条例》已在全国推行,军政整顿成效显着,边境安定,百姓富足,大吴迎来了一段难得的盛世。萧栎在朝会上感慨道:“若不是谢卿,大吴恐难有今日之盛。谢卿,你是大吴的柱石啊!”
谢渊躬身道:“陛下过奖,这是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。臣只是尽了绵薄之力。”他看着殿内的群臣,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欣慰——那些曾经阻挠他的旧党和勋贵,如今或被清除,或已收敛;朝堂之上,清正之风渐长,这便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。
退朝后,谢渊独自来到德胜门。城楼上的战旗依旧飘扬,只是当年的硝烟早已散尽。他抚摸着城墙上的箭痕,想起当年在这里与瓦剌浴血奋战的日子,想起那些阵亡的将士,眼眶微微发热。
“大人,”杨武走到他身边,递上一封书信,“南宫太上皇派人送来的,说想请您过去一叙。”
谢渊接过书信,上面是德佑帝苍劲的字迹:“渊卿,闻边境安定、朝政清明,甚慰。近日园中梅花盛开,盼卿来赏,共话当年。”
谢渊微微一笑,收起书信:“好,明日便去南宫。”
次日,谢渊来到南宫。德佑帝正在园中赏梅,见他进来,笑着招手:“渊卿,你来了。”
“太上皇。”谢渊躬身行礼。
两人在梅树下坐下,德佑帝看着他,感慨道:“渊卿,当年德胜门之战,我就知道你是栋梁之才。如今大吴安定,你功不可没。”
谢渊道:“太上皇谬赞,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。”
德佑帝点点头,又道:“栎儿年轻,有时难免猜忌,你要多担待。大吴的江山,还需要你们君臣同心,共同守护。”
谢渊躬身道:“臣明白。臣定与陛下同心同德,守护好大吴的江山。”
片尾
离开南宫时,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南宫的宫墙上,温暖而祥和。谢渊翻身上马,望着远处的皇宫,心中一片澄澈。他知道,前路依旧漫长,朝堂的博弈不会停止,新的挑战仍会出现。但他无所畏惧——因为他守住了初心,守住了纲纪,守住了那些需要他守护的人。
回到府中,谢渊点燃烛火,继续批阅兵部的奏疏。案上的《大吴会典》静静躺着,旁边是他拟写的《边防长期规划疏》。烛光照着他的身影,在墙上拉得很长,像一株挺拔的青松,历经霜雪,却愈发坚韧。他知道,只要这颗心还在跳动,他就会一直站在这里,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