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4章 虚称家兵曾护驾,实借功名欲扩权(4 / 6)

加入书签

冒数额。记住,此事机密,不可走漏风声。”

两人领命而去。谢渊走到窗前,望着远处的京营方向,心中忧虑更甚。勋贵家兵的问题刚有眉目,京营又暴露出如此大的漏洞,可见朝堂积弊之深。他想起永熙帝曾说“京营强,则京师安;京师安,则天下定”,如今京营如此不堪,若不彻底整治,迟早会酿成大祸。

三日后,秦飞和杨武将调查结果呈给谢渊:京营十二卫,总虚冒兵额达三万余人,冒领军饷白银逾十万两,其中京营总兵王彪虚报最多,达五千人。谢渊看着调查结果,手指紧紧攥成拳头——王彪是前成国公萧瑛的表亲,萧瑛虽死,其势力仍在京营盘根错节,整治王彪,便是与整个京营的勋贵亲信为敌。

“大人,”杨武担忧道,“王彪手握京营兵权,若贸然动他,恐引发兵变。不如先奏请陛下,派心腹将领替换部分卫所总兵,再逐步整治?”

谢渊点头:“你说得对。我们不能打草惊蛇,需分步进行。第一步,先将虚冒兵额的证据呈给陛下,请陛下下旨,命御史台进驻京营,‘核查兵籍、整顿军纪’;第二步,借核查之机,将王彪的亲信校尉调往边卫;第三步,待时机成熟,再拿下王彪。”

计划既定,谢渊即刻入宫,将京营虚冒兵额的证据呈给萧栎。萧栎看后,震怒不已:“王彪竟敢如此大胆,虚报五千兵额!若不是谢卿查出,朕还被蒙在鼓里!”

“陛下息怒,”谢渊道,“京营积弊已久,不可一蹴而就。臣恳请陛下下旨,命御史台进驻京营核查兵籍,同时调宣府卫副总兵李默回京,暂代京营副总兵,协助整顿军纪。李默忠勇可靠,且与京营勋贵无牵连,是最佳人选。”

萧栎沉吟片刻,终是颔首:“准奏。你全权负责京营整顿,若有阻力,可直接调动玄夜卫。”

御史台进驻京营的消息传开,京营上下一片震动。王彪得知后,立刻召集亲信将领商议:“谢渊这是冲着我来的,你们说怎么办?”

“总兵大人,不如我们联名上书,弹劾谢渊越权干预京营事务?”一位卫所总兵提议。

“没用,”王彪摇头,“谢渊有陛下撑腰,弹劾只会引火烧身。不如我们先把虚冒的兵额补上,找些流民充数,应付过核查再说。”

“可流民未经训练,一看就是假的,谢渊不会看不出。”另一位将领道。

王彪脸色阴沉:“那就铤而走险,派人去威胁那些知道实情的老兵,让他们闭嘴。再给谢渊送些银子,堵住他的嘴。”

当晚,就有老兵被蒙面人威胁“再敢多言,杀你全家”;同时,一箱白银被送到谢渊府中,附带王彪的书信,称“些许薄礼,聊表敬意,京营事务,还请大人高抬贵手”。

谢渊看着白银和书信,眼中满是鄙夷。他命人将白银封存,作为行贿证据,同时让秦飞加强对老兵的保护。次日,他亲自前往京营核查,王彪果然找来一批流民充数,个个面黄肌瘦,连盔甲都穿不稳。

“王总兵,”谢渊指着那些流民,语气冰冷,“这些人是京营士兵?为何连基本的队列都站不稳?”

王彪强作镇定:“回大人,这些都是新招募的士兵,尚未训练完毕。”

“新招募?”谢渊冷笑,“京营招募士兵需经兵部审核、体检,这些人连体检记录都没有,怎么会是新招募的?来人,传那些老兵入营对质!”

老兵们在玄夜卫的保护下,纷纷站出来指证王彪虚报兵额、冒领军饷。王彪见状,再也无法抵赖,瘫坐在地上。谢渊命人将王彪拿下,同时下令:“京营各卫即刻清退流民,重新招募士兵,由李默副总兵负责训练;所有虚冒兵额的将领,限期三日上缴冒领的军饷,否则严惩不贷!”

京营的整顿虽遇到一些阻力,但在谢渊和李默的合力推动下,进展顺利。一个月后,京营实际兵力恢复到满编,士兵训练有素,战斗力大幅提升。萧栎亲自前往京营视察,看到焕然一新的京营,对谢渊赞不绝口:“谢卿,京营能有今日,全是你的功劳!”

谢渊躬身道:“陛下谬赞,这都是将士们努力的结果。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。”他心中清楚,京营整顿的成功,不仅是清除了虚冒兵额的积弊,更是削弱了勋贵集团在京营的势力,为日后进一步肃贪奠定了基础。

京营整顿完毕后,谢渊将精力转向修订《军籍条例》。他结合此次核查勋贵家兵和京营的经验,在条例中增加了“勋贵家兵每半年由御史台复核一次”“京营兵籍实行‘实名制’,士兵需登记籍贯、相貌特征”“将领离任时需交接兵籍册,核对无误后方可离任”等条款,从制度上杜绝虚冒兵额的可能。

条例修订完毕后,谢渊呈给萧栎御批。萧栎看后,满意道:“此条例完善周密,可颁布全国推行。谢卿,你为大吴的军政整顿立下大功,朕欲封你为‘忠勇侯’,世袭罔替。”

谢渊连忙推辞:“陛下,臣已身居太保,爵禄已极,若再封侯,恐遭人嫉妒,不利于朝堂稳定。且臣一心为国,不求爵位,只求大吴江山稳固、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
萧栎看着谢渊坚定的眼神,心中愈发敬佩:“好吧,朕不勉强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