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4章 虚称家兵曾护驾,实借功名欲扩权(6 / 6)

加入书签

做那个孤独却坚定的守护者,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

卷尾语

勋贵争功一案,始于奉天殿的虚妄夸耀,终于京营的彻底整顿,实为谢渊以孤臣之力肃清军政积弊的关键一役。他从萧瑛“冒称护驾”的破绽入手,层层深挖,不仅揭破勋贵家兵虚报、冒饷的黑幕,更顺势整治了京营“虚冒兵额”的沉疴,推动修订《勋贵家兵规制》《军籍条例》,实现了“个案惩处”到“制度防弊”的跨越,暗合明代“于谦整饬京营、抑制勋贵”的历史轨迹,尽显直臣“以纲纪为刃,向积弊开刀”的勇气与智慧。

从心理与博弈层面观之,谢渊的行动始终贯穿着“刚柔并济”的策略:对萧瑛、王彪等首恶,以铁证为基,坚决严惩,毫不留情;对胁从的勋贵与将领,以追缴、整改为主,留有余地,避免激化矛盾;面对帝王的封赏,坚辞爵位,仅受物资赏赐后又转赠他人,既全帝王颜面,又避“功高震主”之嫌。这种清醒的政治智慧,让他在“勋贵环伺、帝王猜忌”的夹缝中站稳脚跟,将肃贪事业推向深入。

《大吴名臣传》载:“成武中,渊掌军政、持监察,抑勋贵、整京营,革积弊、定新规,大吴军政为之一振,时人谓之‘谢公新政’。”此案印证了“吏治清明在得人,军政稳固在立制”的真理——封建王朝的衰颓往往始于积弊丛生,而谢渊的努力,虽未能彻底根除封建体制的痼疾,却以个人的孤勇与智慧,为大吴赢得了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,其“守纲纪、护苍生”的初心,更成为后世为官者的精神标杆。

奉天殿的宴饮喧哗早已散去,京营的训练号角依旧嘹亮。谢渊的身影虽孤独,却如德胜门的城墙般坚实,守护着大吴的江山与百姓。这段因“勋贵争功”而起的整顿之路,终将载入史册,告诉后世:纵使身处浊世,亦有赤胆忠心者,以一己之力,擎起清明之旗,为时代留下一抹亮色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