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4章 虚称家兵曾护驾,实借功名欲扩权(3 / 6)
,非为个人恩怨。若你能痛改前非,恪守规制,陛下或许还会恢复你的爵位;若仍执迷不悟,下次便不是削爵那么简单了。”说罢,转身离去,留下萧瑛愣在原地。
回到御史台,谢渊命人将《勋贵家兵规制》的修订任务交给杨武,同时起草《追缴勋贵冒领军饷疏》,详细列出各勋贵需追缴的银两数额及期限。他知道,追缴过程中定会遇到阻力,但他已做好准备——有萧栎的支持,有确凿的证据,他有信心将此事贯彻到底。
夕阳透过御史台的窗户,照在谢渊的身上,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。他看着案上的卷宗,想起永熙帝当年对他说的话:“勋贵是双刃剑,用好了能护国安邦,用不好则会祸国殃民。你日后掌军政,需切记‘恩威并施、规制先行’。”今日他终于做到了,以规制约束勋贵,以恩威平衡各方,既肃清了贪腐,又未动摇根基,这或许就是对永熙帝最好的告慰。
追缴军饷的谕旨颁布后,果然如谢渊所料,多位勋贵以“庄田歉收、府中拮据”为由,拖延缴纳。其中定国公更是公然抗命,称“先祖为开国功臣,家眷众多,无力追缴”,并暗中联络其他勋贵,准备联名向萧栎施压。
谢渊得知后,并未动怒。他深知“打蛇打七寸”——定国公虽势大,却有一个软肋:其子在宣府卫任千户,曾在战时擅离职守。谢渊命秦飞调取定国公之子的戍边记录,同时派人去宣府卫核实,拿到了确凿证据。
一日朝会,定国公再次提及“无力追缴”,谢渊当即出列:“陛下,定国公称‘无力追缴’,臣却查到,其府中上月刚购置良田千亩,价值白银两万两;且其子在宣府卫任千户期间,擅离职守十日,按律当削职流放。定国公若能如期追缴军饷,臣恳请陛下从轻发落其子;若仍抗命,便将其子交刑部严审!”
定国公脸色骤变,再也不敢提及“无力追缴”,当即表示“三日内缴清银两”。其余勋贵见状,纷纷效仿,不到五日,五万两冒领军饷便全部追缴到位。
谢渊将追缴的银两交给刘焕,命其用于宣府卫的军器补造。刘焕感慨道:“谢大人,若不是你力排众议,这些银两怕是永远也追不回来。”
谢渊苦笑:“这只是开始。勋贵积弊已久,需慢慢清理。”他知道,此次事件虽震慑了勋贵,却也让他们对自己恨之入骨,日后定会寻找机会报复。但他并不后悔——为了朝堂清明,为了边防稳固,他甘愿得罪这些勋贵。
几日后,杨武将修订好的《勋贵家兵规制》呈给谢渊。谢渊仔细翻看,见其中不仅限定了家兵人数,还规定了家兵的训练标准、粮饷来源及调遣程序,颇为完善。他提笔在上面签下名字,准备呈给萧栎御批。
此时,秦飞送来密报:“大人,玄夜卫查到,成国公萧瑛暗中联络石迁旧部,欲捏造证据构陷大人。”
谢渊接过密报,心中了然。他早就料到萧瑛会报复,只是没想到他会勾结石迁旧部——这便不是简单的“报复”,而是“通敌谋乱”。他命秦飞继续监视萧瑛的动向,同时将密报呈给萧栎。
萧栎看后,震怒不已:“萧瑛竟敢勾结逆党,罪该万死!谢卿,命玄夜卫即刻将萧瑛及其党羽拿下,交刑部严审!”
谢渊领旨,命秦飞率玄夜卫前往萧瑛府中。不到一个时辰,萧瑛便被押入诏狱。经审讯,萧瑛不仅勾结石迁旧部,还招出当年石迁构陷前兵部尚书时,他曾提供过帮助。
此案审结后,萧栎下旨:“萧瑛勾结逆党、构陷大臣,削去伯爵爵位,凌迟处死;其党羽一律流放岭南。”这道谕旨,彻底震慑了勋贵集团,再也无人敢轻举妄动。
处理完萧瑛案,谢渊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修订《军籍条例》。他发现,除了勋贵家兵,京营中也存在“虚冒兵额”“吃空饷”等问题——部分将领虚报士兵人数,冒领军饷,导致京营实际兵力不足名册的七成。
为了查清实情,谢渊决定亲自巡查京营。一日清晨,他不带随从,身着便服,来到京营的一处训练场。只见场内士兵稀稀拉拉,多为老弱,训练时懒懒散散,将领却视而不见。
谢渊拉住一位老兵,问道:“老丈,这京营的兵额不是满编吗?怎么看着这么稀疏?”
老兵叹了口气,左右看了看,压低声音道:“客官有所不知,这名册上写着五千人,实际能上训练场的不足三千,剩下的都是‘空额’,饷银全被总兵大人和各级将领分了。我们这些老弱,还是托关系才留下来混口饭吃。”
谢渊心中一沉——京营是京师屏障,若实际兵力不足七成,一旦瓦剌再次入侵,后果不堪设想。他强压怒火,又问:“总兵大人就不怕被查吗?”
“查?”老兵苦笑,“总兵是成国公的表亲,御史台来过几次,都被他用银子打发走了。再说,京营将领大多是勋贵亲信,官官相护,谁会真的查?”
谢渊不再多问,默默离开训练场。回到御史台,他立刻召集杨武和秦飞:“京营虚冒兵额问题比想象中严重,若不整治,京师危矣。秦飞,你带玄夜卫暗查京营各卫的实际兵力,务必摸清准确人数;杨武,你调取京营近五年的兵籍册和粮饷账目,比对虚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