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90章 怕说谢郎名已颤,愁看霜月夜难安(3 / 3)
拥有谢渊这样的臣子,嫉妒他能坐在自己曾经坐过的龙椅上。
夜幕降临,萧栎如约而至,还带来了谢渊。萧桓的心跳瞬间加速,他强作镇定,起身迎接。谢渊躬身行礼,语气恭敬:“臣谢渊,参见太上皇帝。”萧桓看着他,想说些什么,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——是感谢他救了大吴,还是质问他为什么不帮自己复位?
饭桌上,萧栎谈起边防的情况,谢渊时不时补充几句,两人配合默契。萧桓插不上话,只能默默地吃饭。突然,萧栎说:“皇兄,谢太保说您熟悉漠北,不如以后就帮着参谋边防事务,也算是为国家出力。”萧桓猛地抬起头,看着谢渊,谢渊点了点头:“臣以为,太上皇帝的经验,对边防大有裨益。”
萧桓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,这是他归来后,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还有价值,不是一个废人。他看着谢渊,真诚地说:“多谢太保,朕一定尽力。”谢渊笑了笑:“这是太上皇帝分内之事,何谈多谢。”
饭后,萧栎和谢渊走了,南宫又恢复了冷清。萧桓坐在案前,看着窗外的月光,心中的不安终于消散了大半。他知道,谢渊不会害他,萧栎也不会亏待他,只要他安分守己,帮着打理边防,就能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。
可他的心中,还是有一丝不甘。他摸了摸腰间的玉佩,喃喃自语:“若有来生,朕一定做个好皇帝,再也不会不听忠言了。”月光洒在他的身上,带着一丝悲凉,也带着一丝希望。
片尾
南宫的月光渐渐西斜,萧桓躺在床上,终于睡着了,脸上带着久违的平静。案上的《边防守备策》还摊开着,上面的批注清晰可见;枕头下的《忧思赋》草稿,被他折好,藏了起来——他不再需要用这种方式倾诉了。
窗外的玄夜卫还在巡逻,脚步声依旧,但萧桓不再觉得刺耳,反而觉得安心——这脚步声,代表着大吴的安稳,代表着他的安全。他梦见自己回到了奉天殿,坐在龙椅上,听谢渊奏报边防的捷报,百官山呼万岁,而他终于做了一个好皇帝。
可惜,这只是一个梦。醒来后,他还是那个被软禁在南宫的太上皇帝,还是要靠谢渊和萧栎的宽容,才能活下去。但他不再恐惧,不再焦虑,因为他知道,自己还有价值,还能为大吴出力,还能对得起萧氏的祖宗。
卷尾语
萧桓南宫夜思一夜,非仅“失位之悲”,实为“自我救赎、权力认知、历史定位”的内心蜕变。从对谢渊的恐惧与感激交织,到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与肯定;从对皇权的渴望与无奈,到对余生的不安与希望,萧桓之心路,映照着废帝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妥协。
此夜思之事,有三重历史意义:
其一,显“忠直之臣”的底线——谢渊虽权倾朝野,却始终坚守“忠君爱国”的底线,尊重废帝,利用其经验而非打压,为后世权臣树立“权不越界”的典范;
其二,显“废帝”的生存智慧——萧桓从恐惧不安到接受现实,利用自身经验寻找价值,为后世废帝提供“安分守己、曲线报国”的生存样本
;其三,显“皇权博弈”的温情面——萧栎与谢渊未对废帝赶尽杀绝,反而给予尊重与机会,打破“皇权必残杀”的刻板印象,体现大吴政治的成熟。
然皇权的阴影仍未消散:萧桓虽暂时安于现状,却未完全放弃权力欲,其内心的不甘为日后的“南宫复辟”埋下伏笔;谢渊虽忠直,却也因功高盖主,为日后的命运埋下隐患。但此夜的萧桓,已完成了内心的和解——与谢渊和解,与萧栎和解,更与那个“昏庸”的自己和解。
南宫夜思,终将成为萧桓人生的转折点,也成为大吴皇权史上的一段特殊记忆。它告诉后世:权力可以夺,帝位可以换,但人心的复杂、忠诚的底线、自我的救赎,永远是历史最鲜活的注脚。而谢渊的“忠”与萧桓的“悟”,共同谱写了大吴中兴路上,一段关于宽容与和解的佳话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