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26章 谢公率卒三百去,残刃犹能斩贼狼(6 / 6)
免徭役五年;追赠张老汉、林阿妹父母等百姓为“义士”,葬于彰义门“义士墓”,由礼部春秋祭祀。
秦飞彻查镇刑司旧吏,牵出石崇党羽二十余人,皆押入诏狱;陈忠(户部侍郎)则查出李嵩收受周瑞白银千两,阻挠援军的罪证,呈给萧桓。萧桓震怒,下旨将李嵩革职,押入诏狱,与周瑞、王敬、石崇同候审讯。
谢渊则与岳谦一起,加固彰义门内城防线,用新铸城砖修补巷口,设置路障与烽燧,又组织百姓成立“乡勇队”,教他们使用简单武器,以备胡贼再犯。百姓们纷纷响应,有的捐出家里的铁器打造兵器,有的捐出粮食支援军饷,巷子里虽仍有战争的痕迹,却充满了同心协力的暖意。
瓦剌太师也先得知彰义门巷战的惨烈,又见大吴军民同心、内奸渐除,知道再攻京师无望,遂遣使赴京师议和,愿归还被俘大吴士卒,永不犯大吴边境。萧桓准议,命谢渊主持议和事宜——彰义门的巷战,终以大吴军民的忠勇,换来了边境的暂时安宁。
卷尾
《大吴史?列传第三十二?谢渊传》载:“彰义门巷战,渊率残卒百五十,逐街拒瓦剌万骑,身中三箭、刀伤四处,甲胄染血如红漆,犹未退。斩敌三百余,护百姓逾千,残卒仅存七十余。帝赞曰:‘渊之忠勇,冠绝群臣;渊之坚韧,胜于金石。无渊,彰义门内城必破,京师危矣。’”
《大吴史?奸臣传?李嵩传》载:“嵩为吏部尚书,正二品,党附石崇,阻岳谦援军,欲借瓦剌耗渊兵力。彰义门巷战毕,罪证败露,帝革其职,押入诏狱,次年论斩,抄没家产,补入军饷。史臣曰:‘嵩之罪,非独阻援,实乃罔顾百姓、私害忠良,其心之恶,甚于胡贼。’”
《玄夜卫档?彰义门巷战录》补:“渊巷战所着玄色甲胄,染血凝结如红漆,帝命藏于太庙,题‘忠勇甲’,令后世子孙观之,勿忘当年巷战之惨、忠勇之贵。镇刑司旧党经此一役,元气大伤,秦飞后续彻查,共抓获党羽五十余人,皆按律论处,镇刑司遂归玄夜卫统辖,不再为旧党巢穴。”
《大吴史?帝纪?德佑帝传》载:“彰义门巷战,帝知内奸之祸深,乃命谢渊整顿兵部、秦飞清理特务机构、陈忠改革户部,罢黜奸佞,启用忠良,朝政渐趋清明。帝尝谓近臣曰:‘朕观渊之甲胄,方知“忠”字重千钧。内奸可除,胡贼可拒,皆因有渊这样的忠臣、有巷战这样的百姓。’”
彰义门巷血成河,谢公率卒逐街过。甲胄染血红如漆,镇国剑卷刃犹磨。李嵩阻援藏私计,石崇造乱散妖讹。百姓持锄同拒敌,玄夜奉诏捕奸娥。三日军前凝血迹,千年史上载忠歌。至今甲胄藏太庙,犹教后人泪滂沱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