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23章 朕为君父失养护,何颜再享内帑藏(5 / 7)
水模糊了双眼:“陛下还记得我们这些老卒……这辈子能为陛下守城门,值了!”他想起阵亡的儿子,又想起手里的银子能给儿子买口像样的棺木,心里既悲痛又欣慰。
谢渊站在一旁,看着士卒们领赏时的模样,心里满是感慨——这些银子,对朝廷来说或许不算多,可对这些出身贫寒的士卒来说,却是救命钱、安家钱。他走到李小五面前,李小五刚领了十两银子,正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。谢渊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好好拿着银子,等伤好了,还愿意跟着某守西直门吗?”李小五用力点头,眼里闪着光:“愿意!跟着太保,守好西直门,不让胡贼再进来!”
刘焕也来到西直门,美其名曰“监督赏银发放”,实则是想找机会挑错,比如“名册与实际人数不符”“银子称重不准”,好将责任推到谢渊和陈忠身上。他穿着一身崭新的官袍,与周围衣衫褴褛的士卒形成鲜明对比,走到陈忠身边,假装查看名册:“陈侍郎,可要仔细核对,别发错了人,要是少了银子,或是发错了标准,可是你的责任。”
陈忠头也不抬,指着名册上的记录:“尚书放心,每个领赏人的名字、伤势都与名册一致,且银子都是按陛下定的标准发放,有秦指挥使和玄夜卫监督,绝不会出错。”刘焕碰了个软钉子,又想去跟秦飞找茬,却见秦飞正盯着他,眼神带着审视,仿佛在看一个潜在的犯人。刘焕心里发虚,想起自己私吞粮饷的事,生怕秦飞提起,只能悻悻地站在一旁,看着银子一箱箱发下去,却无能为力。
这时,一个老妇人(孙乾的母亲)走到刘焕面前,她手里捧着刚领的五十两赏银,眼神带着质问:“刘尚书,老身想问一句,之前西直门的粮饷,为何迟迟不发?我儿孙乾带着士卒们守城门,饿了好几天,只能喝稀粥,要是早发粮,是不是就不会有那么多孩子战死?”
刘焕被问得脸色发白,赶紧避开老妇人的目光,支支吾吾地说:“粮……粮是因为通州仓受潮,耽误了发放,现在不是发了赏银吗?您老人家还是赶紧拿着银子,给孙将军买棺木吧。”说完,他不等老妇人再开口,就匆匆转身离开,脚步慌乱,生怕再被追问。
被秦飞押走的王六,趁玄夜卫卒不注意,偷偷挣脱束缚,逃回了石崇府。他跪在石崇面前,将内库的情况一一禀报:“提督,秦飞带着玄夜卫全程监督,陈忠还准备了新秤和底账,李福根本没法拖延,银子已经运到西直门,正在发放。刘尚书去了西直门,还被一个老妇人追问粮饷的事,灰溜溜地回来了。”
石崇听完,气得将手中的茶盏摔在地上,瓷片四溅:“废物!都是废物!刘焕连个老妇人都应付不了,李福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!谢渊、秦飞、陈忠,这三人是故意跟我作对!”他在书房里来回踱步,心里满是怒火,却又有些不安——秦飞抓了王六,虽然王六逃了回来,但秦飞肯定知道是他派去的,说不定会顺着这条线索,查到他与刘焕私吞粮饷、通敌的事。
“提督,”王六趴在地上,声音带着恐惧,“秦飞搜出了您写的纸条,还看到了镇刑司的腰牌,他会不会……会不会去陛?没那么容易!秦飞没有实据,陛下不会轻易相信他。你现在就去诏狱署找徐靖提督,让他把之前咱们藏在诏狱的那批通敌密信转移走,别被秦飞搜出来。再告诉刘焕,让他把私卖粮饷的账册烧了,绝不能留下把柄!”王六领命,爬起来匆匆离去,石崇看着窗外,眼里满是杀意——他绝不能让自己多年的谋划,毁在谢渊等人手里。
夕阳西下时,赏银终于发放完毕。陈忠拿着名册,对谢渊说:“太保,大部分士卒和家属都领到了赏银,还有五十户阵亡家属因为家在外地,没能及时赶到,臣已让人去通知他们,明日一早再来领取。另外,有十五名重伤卒无法下床,臣让人把银子送到了他们的住处,还特意叮嘱了如何保存银子,防止被人偷抢。”
谢渊点头,对陈忠的细致十分满意:“做得好,一定要确保每个该得赏的人都能拿到银子,不能让任何一个忠勇之士或其家属寒心。”他又亲自去了阵亡家属的临时住处——那是一处破旧的院落,住着十几户家属,有的在缝补死者的衣物,有的在低声哭泣。谢渊走进院子,对家属们说:“各位乡亲,陛下发放的赏银,是对逝者的认可,也是对你们的补偿。朝廷不会忘了你们,后续还会为阵亡士卒追赠官职,家属的赋税也会减免三年,若是家里有适龄的子弟,想入军营或为官,朝廷都会优先考虑。”
孙乾的母亲握住谢渊的手,眼泪掉在谢渊的官袍上:“太保,乾儿没白死,陛下还记得他,老身就放心了。以后老身会告诉乾儿的弟弟,要像他哥哥一样,忠君爱国,守好咱们大吴的江山。”谢渊看着老妇人,眼眶泛红:“孙老夫人,孙将军是大吴的忠勇之士,朝廷会永远记得他,某也会常来看您,帮您解决生活上的难处。”
领了赏银的第二天一早,西直门的士卒们就主动来到城楼下,请求参与修缮城防。王小二左臂缠着布条,却拿着铁锹,跟着其他士卒一起搬新运来的城砖;赵老栓右腿不能用力,就坐在城楼下,帮着老兵打磨箭头,将生锈的箭头磨得锋利;李小五和其他乡勇,跟着老兵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