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20章 卒见此血皆忘死,一举破胡安帝京(5 / 7)
,才锁上三重铜锁——每把锁的钥匙都由不同的人保管,非帝驾临、非春秋祭典,绝不开柜。“臣必每日辰时入东殿,用软布轻擦柜面,每月检视一次防腐香,保血书永世不腐。”祠丞对着木柜躬身行礼,语气里满是敬畏。
朝会之后,谢渊又递上奏折,奏请设立新规:“陛下,此次瓦剌来袭,旧党流言之所以能乱军心,皆因军情传递不及时、流言侦缉不迅速。臣请设‘军中信使司’,隶兵部,从四品,专司京营、边军的军情传递,凡外邦劝降、流言散布,需第一时间通报全军;再定‘忠誓制度’,遇重大危机,主将可效仿臣今日之举,血书立誓,由信使司存档,入《军忠录》,以励后人。”
萧桓览奏,即刻准允:“就命兵部侍郎杨武(正三品)牵头筹备,信使司的官员,要选玄夜卫旧部与京营亲军中清正可靠者,务必确保军情传递无误。”杨武领命,当日便在兵部设立筹备处,挑选信使——玄夜卫旧部二十人,皆懂侦缉、会伪装;京营亲军三十人,皆熟悉军营情况,两者搭配,正好负责京营与边军的信息传递。
京营伙房内,从三品户部侍郎陈忠亲自推着粮车,将新到的粮米分发给卒子们。“大伙快趁热吃!”陈忠拿起一碗热粥,递给王勇,“这是谢太保辞了赏赐换来的粮,熬的粥稠,管饱!”王勇接过粥碗,温热的粥气扑面而来,他望着德胜门城楼方向——那匹血书绢还悬在正中,在阳光下泛着光。“有太保在,咱不怕胡骑!”王勇高声道,周围的卒子们也纷纷附和,捧着粥碗的手更稳了,眼底满是对未来的信心。
玄夜卫北司的议事厅内,新升任从一品玄夜卫指挥使的秦飞,正坐在公案后,主持“流言侦缉”新规的制定。厅内坐着玄夜卫各科室的官员,从三品文勘房主事张启也在其中,手里捧着一册空白的规程簿。“流言如蛊,最易乱军心,”秦飞的声音沉稳,“咱玄夜卫的职责,就是在流言刚起时就掐灭它。新规分三步,大伙都记好。”
“第一步,布控。”秦飞指着厅内的舆图,“遣从七品暗探扮成京营卒、伙夫,分驻德胜门、安定门的伙房、城楼、马厩——这些地方人多口杂,是流言最易滋生的地方。暗探要每日记录私语者的姓名、言语,不得遗漏。”一名从六品暗探头目起身:“指挥使,暗探扮装时,要不要带些凭证?比如玄夜卫的铜符?”秦飞摇头:“不用,越普通越好,带凭证反而容易暴露。记着,只记录,不干预,等摸清线索再说。”
“第二步,抓捕。”秦飞继续道,“暗探发现可疑者,比如反复散布同一句话、与外人接头的,先别打草惊蛇,悄悄尾随,等他与细作或旧党成员接头时,再由从六品头目率人擒获——要抓现行,让他无可抵赖。”张启在规程簿上记下“抓现行”三字,又补充道:“抓捕时要带齐玄夜卫的拘票,按‘侦缉三流程’,先验身份,再搜物证,避免落下‘擅捕’的话柄。”秦飞点头:“张主事说得对,咱办差要合规,不能让外人挑出毛病。”
“第三步,核验。”秦飞看向张启,“抓到人后,押至玄夜卫北司‘刑讯科’,由张主事负责核验供词——比对字迹、查验物证,比如密信、碎银,确保没有屈打成招。供词核验无误后,再上报兵部和陛下,定夺处置。”张启躬身:“臣遵令,必严把关,不让一个奸人漏网,也不让一个好人蒙冤。”
与此同时,兵部侍郎杨武正在筹建“军中信使司”。他坐在兵部的偏厅,面前站着五十名候选信使——二十名玄夜卫旧部,三十名京营亲军。“信使司隶兵部,从四品,由司长统辖。”杨武手里拿着一份名册,“下设从五品副司长二员,一名分管京营信息,每日卯时汇总京营的守城情况、卒子动态;一名分管边军信息,每日申时通报边军的布防、敌情。”
他点了一名玄夜卫旧部:“你叫李忠?”那名旧部躬身:“是。”“你曾任玄夜卫北司的信使,熟悉军情传递,就任京营副司长。”杨武又点了一名京营亲军,“你叫赵勇,曾随岳都督守安定门,懂边军情况,任边军副司长。”两人领命,杨武又叮嘱:“你们要记住,信使传递的每一份军情,都要盖‘军中信使司’的印,确保真实;若遇紧急情况,比如外邦突袭、流言散布,可直接快马传递,不用等汇总。”
礼部衙署内,侍郎林文(正三品)正与吏员们拟定“忠誓制度”。“主将血书,不能随便写。”林文指着案上的血书摹本,“要注明年月日、主将职衔,比如‘德佑某年某月某日,太保谢渊沥血书誓’,写完后由信使司存档,一份入《军忠录》,一份送兵部备案。”一名吏员问:“新卒入伍,要不要让他们看血书?”林文点头:“当然要!新卒入伍后,必至德胜门城楼观血书摹本,由将领讲解谢太保血书的事迹,让他们知道‘宁死不辱’的道理。另外,边军遇危,也可依此制立誓,立誓后要报兵部备案,不能擅自为之。”
京营都督岳谦(正二品)与玄夜卫指挥使秦飞,也在商议“京营-玄夜卫联动规”。两人坐在京营的衙署内,面前摆着一张京营舆图。“玄夜卫暗探每三日巡查一次京营,”秦飞道,“发现流言,要即时报京营将领,不能拖延;京营卒若发现可疑者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