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8章 擒奸邪,归法网!京邦固,属大吴!(4 / 6)

加入书签

订,颁行全国。”

新律颁行后,百官皆凛遵——再无人敢私相包庇,吏治为之一清。

谢渊联合周显(从一品玄夜卫指挥使),完善监察制度:“玄夜卫设‘奸党侦缉科’(从五品),专司官员勾结、包庇线索核查;御史台设‘吏治督查司’(从五品),与玄夜卫联动,凡遇官官相护,即时奏报。”

秦飞道:“太保,此制可防监察疏漏,玄夜卫与御史台联动,既能避免滥权,又能速查奸党。”

谢渊点头:“日后监察,需‘双轨并行’,玄夜卫查证据,御史台纠弹,确保无死角。”

萧桓命李嵩考核官员,补授六部空缺:任命方明为镇刑司提督(从一品),主掌密探,监察百官;任命陈忠为户部尚书(正二品),主掌粮饷、赋税;任命郑恒为御史台御史中丞(正五品),主掌吏治督查。

“谢太保,”方明上任前,专程拜访谢渊,“镇刑司旧弊甚多,属下上任后,定肃清旧吏,严明纪律,绝不辜负陛下与太保的信任。”

谢渊道:“方提督,镇刑司掌密探,关系京师安危,需清正廉洁、公正无私。若遇疑难,可随时与玄夜卫、御史台联动,切勿独断。”

方明躬身:“属下省得。”

谢渊持“镇国剑”,巡阅九门。德胜门的兵卒们见他来,齐声喊:“谢太保!”周虎(周老汉之孙)捧着新练的弓箭,跑到谢渊面前:“太保,俺们练得可好了!若再有奸党、瓦剌来犯,俺们定能打退他们!”

谢渊笑着摸了摸他的头:“好好练,京师的安危,就靠你们了。”

在安定门,岳谦(从二品都督同知)道:“太保,边军粮饷已到,兵卒士气大振,瓦剌残余再无窥伺之意。”

谢渊点头:“岳都督,需继续加强防务,不可松懈。内奸虽除,外患仍在,咱们需时刻警惕。”

御书房内,萧桓、谢渊、李东阳、李嵩、陈忠商议国事。萧桓道:“内奸已除,吏治清明,边地安稳,接下来该如何巩固成果?”

李东阳道:“陛下,可命礼部将‘肃内奸’之事记入《大吴礼典》,传示后世;命工部修缮九门城楼,加固城防;命兵部扩编边军,防瓦剌再起。”

谢渊道:“陛下,臣请命秦飞加强边地侦缉,防瓦剌残余勾结旧党;请命张毅赶造火器,补充边军。”

萧桓准奏:“就按你们说的办!朕希望大吴能长治久安,再无奸党作乱、外患入侵。”

陈忠调运的五万石粮送到宣府卫、大同卫,边军卒们捧着新粮,激动得热泪盈眶。李默(从三品宣府卫副总兵)道:“谢太保,粮饷一到,兵卒士气大振,每日练兵都格外卖力!俺代表边军卒,谢陛下、谢太保!”

大同卫守将陈安(此前被石迁诬陷,现已复职)也递来捷报:“瓦剌残余见边军粮足、兵强,已退回漠北深处,年内再无袭边之意。”

谢渊将捷报呈给萧桓,萧桓欣慰道:“粮足则兵强,兵强则边安。陈忠任户部尚书,果然胜任!”

张毅(正二品工部尚书)派周瑞(正三品工部侍郎)赶造火器,送火器二百门、滚木两千根、箭两万支到九门。“谢太保,”周瑞道,“这些火器都验过了,威力比之前的大;滚木用的是硬木,能砸坏瓦剌的骑兵。九门城楼也已修缮完毕,增设了箭楼和火器库。”

谢渊看着新火器,点头道:“有这些器械,再加上军民的士气,京师固若金汤。”

周瑞道:“工部还会继续造,确保九门、边地的器械充足;火器库由工部、兵部、玄夜卫共管,钥匙每月轮换,防奸党破坏。”

周显完善玄夜卫侦缉制度:“边地设‘奸党侦缉哨’(从六品),每边卫一人,专司瓦剌动向与旧党余孽清查;京师设‘吏治巡查哨’(从六品),每坊一人,专司官员勾结线索核查。”

秦飞道:“周指挥使,此制可防奸党再起,玄夜卫已培训完毕,哨长皆为清正得力之人。”

周显点头:“玄夜卫是陛下的耳目,需时刻警惕,不能让旧党死灰复燃。”

谢渊撰写《大吴肃奸录》,详细记载持剑除奸的过程、官官相护的危害、监察制度的完善,奏请萧桓颁行全国。录中写道:“肃奸之道,在明权、在依法、在联动。明权则能速断,依法则无滥杀,联动则无疏漏。内奸除,吏治清,社稷方安。”

萧桓命内阁将《肃奸录》抄送六部九边,令“百官研习,引以为戒;边将参照,固防肃奸”。

京师百姓在正阳门内立“肃奸安邦碑”,刻萧桓、谢渊、秦飞、李嵩、陈忠等之名,碑文中写道:“德佑之世,奸党作祟,官官相护,危及京畿。帝授剑明权,臣持柄肃奸,内患除,外寇退,百姓安乐,此乃大吴之幸。”

每到初一、十五,百姓们都会提着祭品来祭拜,香火袅袅中,京师的城楼愈发坚固,民心愈发凝聚——这是对忠良的赞颂,也是对太平的期盼。

边地安稳数月后,瓦剌太师也先遣使入京求和,递上“永不袭边”盟约,愿“年年朝贡良马百匹、羊皮千张,求大吴赐粮五千石”。

萧桓召谢渊、李东阳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