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8章 擒奸邪,归法网!京邦固,属大吴!(5 / 6)
议:“也先求和,可允吗?”
谢渊道:“陛下,可允。内奸已除,边军强盛,也先真心求和,可许盟约,但需按礼制朝贡,粮可赐,不可多,防其得寸进尺。”
李东阳点头:“太保所言极是。求和能保边地长久安稳,让兵卒、百姓安心生产。”
萧桓准允:“派秦飞去接待使者,让他们看看京师的安稳、边军的强盛,再议盟约。”
秦飞带瓦剌使者到德胜门,见兵卒练得热火朝天,火器精良;到宣府卫,见边军堡寨坚固,粮囤满实;到京师,见街道繁华,百姓安乐。使者私下对秦飞道:“大吴京师安稳,边军强盛,俺们再也不敢袭边了!”
秦飞冷声道:“若再敢来,德胜门的兵卒定让你们有来无回!”
盟约签订时,也先使者对萧桓道:“可汗(指萧桓)英明,谢太保忠良,大吴强盛,瓦剌愿永结盟好,不再南犯。”
谢渊部署九边冬防:“宣府卫、大同卫加派兵卒,每日巡查;粮仓加派玄夜卫哨,防鼠患、火灾;火器局赶制火药,确保火器能用。”
李默在宣府卫筑暖棚,给兵卒取暖;陈安在大同卫教兵卒做“暖靴”(麦壳填靴),兵卒们再也不用怕冻脚。
萧桓下旨,给边军卒每人赐冬衣一件、炭火二十斤。谢渊亲自送冬衣到宣府卫,兵卒们穿上新棉衣,围着火塘取暖,心里暖暖的:“谢太保,有陛下和您在,俺们冬天再也不冷了!”
(四)帝赐年礼慰忠良
除夕前夕,萧桓赐谢渊、秦飞、李嵩、陈忠等忠良年礼:谢渊获赐黄金百两、“忠勇护国”墨宝;秦飞升玄夜卫指挥使(从一品);李嵩加“太子少傅”衔(从一品);陈忠加“太子少保”衔(从一品)。
“谢太保,”萧桓握着他的手,“今年若不是你持剑肃奸,京师恐已乱。这墨宝,是朕亲手所书,聊表朕的心意。”
谢渊躬身:“陛下,臣只是尽本分。大吴的安稳,是陛下英明、百官协同、百姓支持的结果。”
德佑十六年正月初一,京师迎来新春。九门的兵卒们仍在守城,周老汉带着乡勇们贴春联,写着“授剑肃奸安社稷,持柄护国定江山”。京郊百姓提着饺子、酒来慰问,与兵卒们一起过年,城楼上的笑声、祝福声,飘在大吴的土地上,温暖了整个寒冬。
岁末,萧桓率内阁、六部总结德佑十五年事,李东阳道:“今年帝授剑谢渊,肃内奸、安京师、固边地、退瓦剌,此乃年度第一大功!”
萧桓点头:“谢太保持剑肃奸,秦飞查案缉佞,李嵩整饬吏治,陈忠整顿粮饷,皆是忠良!朕要下旨,表彰他们,让全国百姓都知道,忠义之人,朝廷定不亏待!”
百官跪拜:“陛下圣明!”
吏部组织百官述职,谢渊因“肃奸护国、固京师防”获“一等功”;秦飞因“查案缉奸、防敌窥伺”获“二等功”;李嵩因“整饬吏治、选贤任能”获“二等功”;陈忠因“整顿粮饷、补济边军”获“二等功”。
李嵩道:“今年的功过评定,以‘肃奸、安边、安民’为要,就是要让百官知道,国之根本在吏治清明,吏治清明在无奸党作祟。”
秦飞将石崇、徐靖案的罪证(通敌密信、旧党名单、供词)封存于诏狱署东库,贴上“永世警示”封条。他对张启道:“这些罪证要好好存着,让后世官员知道,官官相护、勾结奸党,必遭严惩!”
张启点头:“秦指挥使放心,下官会派人看守,绝不让人擅动。”
御书房内,萧桓与谢渊望着边地图,萧桓道:“谢太保,明年你有何打算?”
谢渊道:“陛下,明年臣想巡阅九边,加固防务;再奏请修订《监察律》,完善联动机制,防奸党再起。”
萧桓点头:“朕准你所奏。有你在,朕放心。”
君臣相视一笑,窗外的晨光透过窗棂,照在“镇国剑”上——这柄剑,不仅是权柄的象征,更是君臣同心、守护大吴的见证。
片尾
谢渊、秦飞、李嵩、陈忠仍忙于边地防务与京师治理,萧桓常召四人入宫议事,从吏治整顿聊到边地盟约,君臣信任愈发深厚。李东阳在《内阁记事》中写道:“德佑之赐剑肃奸,非帝之明、渊之忠、飞之刚、嵩之谨、忠之勤,难成也。君授权则臣能为,臣尽责则国能安,国能安则民能乐——此乃大吴中兴之理,传之后世,当永记之。”
京师百姓在正阳门内立“赐剑安邦碑”,刻萧桓、谢渊等之名,碑文中写道:“德佑之世,奸党乱政,官官相护,帝授剑忠良,斩佞除邪,京师安,边地宁,百姓乐。此乃君臣同心之果,社稷之福也。”每到初一、十五,总有百姓提着祭品来祭拜,香火袅袅中,大吴的江山愈发稳固,百姓的生活愈发安乐,向着长久的太平走去。
卷尾
《大吴史?帝纪?德佑帝传》载:“帝(萧桓)在位中,内奸作梗,官官相护,帝授谢渊‘镇国剑’,许‘先斩后奏’,渊持剑旬月,肃奸党数十人,朝纲乃清。帝叹曰:‘非渊之忠,朕难安京师;非剑之权,渊难肃奸佞。君臣相得,乃大吴之幸。’”
<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