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4章 父血洒疆儿守堞,君心藏卷意难平(3 / 4)
。\"
此时的京城,李德全正与徐文良密谋。王敬已被玄夜卫带走,供出了泰昌朝的贪墨,虽未直接牵连李德全,却让司礼监的声誉一落千丈。
\"不能再等了。\"徐文良道,\"我们奏请陛下立太子,转移视线,再把谢渊调回京城,夺他兵权。\"
李德全点头:\"只能这样了。岳峰远在大同,翻不起浪;谢渊若回京,还怕治不了他?\"
乾清宫。萧桓看着内阁送来的\"立储奏疏\",知道这是李德全他们的缓兵之计。他没有批,只是让人把泰昌帝赐给岳承的\"忠勇传家\"碑拓本挂在墙上。
\"陛下,玄夜卫奏,王敬在途中'病逝'了。\"李默进来,声音发颤。
萧桓盯着碑拓上的字迹,良久才道:\"病逝?是李德全的意思,还是徐文良的?\"
\"玄夜卫查得,押解的校尉是徐文良的远亲。\"
萧桓闭上眼,再睁开时,眼中已无波澜:\"知道了。传旨,王敬虽死,其贪墨之罪仍需清算,抄没家产,发还辽东军饷。另,追赠岳承为'镇国将军',与岳峰同立祠于大同卫,赐名'忠烈祠'。\"
李默愣住了:\"陛下,不查王敬的死因了?\"
\"查,但不是现在。\"萧桓道,\"朕若此时动李德全,司礼监必乱;动徐文良,内阁必反。先稳住他们,等大同解围,谢渊回京,再一并清算。\"他看着碑拓,\"岳承、谢迁,还有那些无名的冤魂,朕会给他们一个交代。\"
乾清宫西暖阁。萧桓搁下笔,案上摊着泰昌朝《边镇殉难录》,岳峰之父岳谦的名字在烛火下泛着旧纸的黄。\"永乐二十年,北元犯开平卫,千户岳谦率部死守,粮尽援绝,力战而亡,尸身被创三十余处,犹握刀不倒...\"墨迹已淡,却比大同卫的告急文书更刺目。
李德全轻手轻脚添了灯油,余光瞥见卷宗封面,喉结动了动:\"陛下,这都是陈年旧档了,岳千户殉国虽烈,终究是前事...\"
\"前事?\"萧桓抬头,鬓角的白发在灯影里更显稀疏,\"你可知岳谦死时,岳峰才七岁?泰昌帝曾赐其'忠勇家'匾额,朕还在东宫时见过——那时你还没入司礼监。\"他指尖划过\"岳谦之子岳峰袭职\"字样,\"一个七岁丧父的孩子,承袭父职守边二十年,现在倒成了'邀功'之人?\"
李德全膝行半步:\"陛下圣明,只是...岳峰如今威望太重,又与谢渊交厚,二人若联手...\"
\"联手做什么?\"萧桓打断他,声音陡然转厉,\"联手守国门?还是联手叩阙?李德全,你总说边将不可信,可这卷宗里的名字,哪个不是血写的忠字?土木堡之变,若不是岳谦这样的人多些,大吴的江山早没了!\"
李德全伏地不敢言,袍角却悄悄蹭过案下——那里藏着徐文良刚递进来的密信,说谢渊在大同卫\"私藏李谟罪证,似有要挟中枢之意\"。
萧桓却没看他,重新拿起岳谦的卷宗。后面附着泰昌帝的朱批:\"忠勇之后,当加抚恤,勿使烈士寒心。\"笔迹遒劲,是他少年时临摹过的帖。那时太傅说,泰昌帝虽在位日短,却懂\"守边先安将心\"的道理。
\"传旨,\"萧桓突然道,\"命宣府卫拨粮五千石,星夜送大同卫。再让玄夜卫指挥使亲自去一趟,查明李谟与张敬勾结的实情——不得经镇刑司之手。\"
李德全猛地抬头,眼中满是错愕:\"陛下,那徐尚书那边...\"
\"徐靖?\"萧桓冷笑,\"他若再拦,就让他来乾清宫,对着这卷宗说'岳家父子是奸佞'!\"
大同卫内城。岳峰靠在城根,断指的伤处又在渗血。周显递过一块干硬的饼,饼渣掉在甲胄上,像未扫的尘土。\"指挥,宣府卫的粮队到了,说是陛下特批的。\"
岳峰咬了口饼,喉咙干涩得发疼:\"谁押送的?\"
\"玄夜卫指挥使赵诚,带了三百亲卫,说是...说是要查李谟的案子。\"周显压低声音,\"赵指挥使偷偷说,陛下看了泰昌朝的旧档,发了好大的火。\"
岳峰望着西城墙的缺口,那里还留着北元攻城时的箭簇。他想起七岁那年,父亲的灵柩从开平卫运回,母亲指着灵前的\"忠勇家\"匾额,说\"你爹是为这四个字死的\"。那时他不懂,现在摸着城砖上的血痕,忽然就懂了——有些东西,比性命重。
\"赵指挥使还问,\"周显续道,\"李谟帐里的暗格是不是还有本账册,记着镇刑司缇骑这三年在边镇索贿的明细。\"
岳峰点头:\"在我床板下。李谟以为能瞒住,却不知他的亲卫里,有三个是岳家旧部。\"他站起身,望着宣府方向,\"谢大人说得对,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。\"
京城兵部。徐文良将密信揉成纸团,狠狠塞进袖中。李德全的消息说,陛下竟绕过镇刑司,让玄夜卫查案,这分明是不信他们了。
\"大人,\"书吏匆匆进来,\"谢渊从大同卫送来了卷宗,说是李谟的罪证,还有...还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