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2章 偶然值林叟,谈笑无还期(3 / 3)

加入书签

术,还是这么拙劣。"

德佑帝当庭下旨:"查抄镇刑司旧档,凡参与改则例者,无论勋贵,一律严惩。"旨意既出,朝堂上的反对声浪顿时平息——谁都知道,这位年轻的皇帝,终于要动真格了。

大同百姓自发来到则例碑前,老人们抚摸着"纳马不得折盐"的刻字,讲述着泰昌年间"盐足马壮"的好日子。一个曾在边军服役的汉子哭道:"俺爹说,当年我们的盐能腌肉,现在的盐淡得像水,"他指着抄本,"就是这破本子害的!"

晋商的店铺门前渐渐冷清,范家掌柜想关门歇业,却被百姓拦住:"把吞我们的盐引吐出来!"林缚让人登记百姓的损失,竟查出晋商三十年累计多占盐引十二万引,折合白银六十万两。

谢渊将追缴的白银分发给边军,战士们捧着银锭在碑前宣誓:"定守边关,不负则例!"

深夜的城隍庙,数名黑衣人试图砸毁则例碑,却被玄夜卫擒获。他们的兵器上刻着飞鹰纹,招供是代王旧部,受"冯大人"指使。

谢渊突审时,黑衣人透露:"飞鹰厂在晋北还有私矿,用盐引换的铁砂都藏在那里。"他让人按供词搜查,果然在铁山旧矿找到三万斤铁砂,上面的飞鹰纹与马印完全相同。

赵全侍郎在府中自缢,死前留下的绝笔承认:"改则例是受冯指挥使胁迫,分利银三万两。"绝笔的"冯"字缺笔,与王林、血书的笔迹形成诡异的呼应。

谢渊奏请推行"三司会验"制:边将掌验马,御史掌验引,盐司掌支盐,三方签字方可生效。《新则例》还规定,盐引不得转售,纳马必须现场交割,每笔交易都要在碑旁的石台上登记。

德佑帝准奏,并命萧枫为大同马政提督,"凡违新则例者,先斩后奏"。萧枫到任后,第一件事就是将瓦剌马印的拓片贴在马市入口,"有此印者,一律视为敌马"。

则例碑旁新立的登记台上,第一个名字是谢渊,他登记的是"都察院谢渊,验看新则例推行",笔迹端正,如碑上刻字。

片尾

黑风口的瓦剌骑兵迟迟不见晋商送盐,战马瘦了三成,最终不战而退。萧枫的斥候回报:"敌营里流传着则例碑的拓片,他们说大吴动真格了,不敢来了。"

谢渊让人将碑刻拓片遍贴边镇,每座马市都立起相同的石碑。《大吴边报》载:"自新则例推行,边军盐足马壮,瓦剌三年不敢近塞。"则例碑的缝隙里,不知何时长出一株小草,在风中摇曳,如泰昌帝与谢渊的初心,虽经风雨,终得新生。

卷尾

《大吴史?食货志》赞曰:"开中改制,以碑为凭,渊之力也。夫碑者,非石也,乃国之信;则例者,非文也,乃民之命。"泰昌帝手谕与血书,终成改制之基,飞鹰厂篡改之迹,亦成千古笑柄。大同的风,年复一年掠过城隍庙,碑上的"纳马不得折盐"六字,在阳光下愈发清晰,那是两代君臣用坚守换来的边地安宁,更是"法不可改,信不可欺"的永恒见证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