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9章 忆君遥在潇湘月,愁听清猿梦里长(3 / 3)
流的毒瘤,非一日可除,但新的则例,已为清查提供了利剑。每查到一处舞弊,谢渊都会想起则例碑前的老陈,想起边民们的血书,那是他继续查案的动力。边民们自发组成护碑队,守护着每一座则例碑。他们知道,这些石碑,是国法的屏障,是商民的护身符。谢渊望着护碑队的身影,知道民心可用,只要百姓与国法同心,官腐就无处藏身。
《大吴开中制考》将此案列为甲等要案,首页贴着谢渊重刻的则例拓片,批注写着:"开中制之腐,非制之腐,官之腐也。官心正,则制自正。"
往来官员读至此处,无不小心翼翼,生怕重蹈覆辙。则例碑前,常有官员来此祭拜,抚摸着神武爷的原刻,反思官心。谢渊的事迹,被刻在碑阴,成为风宪官的楷模。老陈常来碑前打扫,他说,看见谢大人的名字,就觉得边关稳当。
《大吴兵制考》的末尾,此案的记载格外醒目:"德佑十五年冬,谢渊重开中制,破官商合流之网。则例碑前,国法重光,商民复宁。"风穿过城楼,带着则例碑的回声,仿佛在诉说:制度虽好,需官心来守;官心若正,制度自明。
新的马市上,商民们带着真马前来,太仆寺的官员按则例验收,再无改齿舞弊。谢渊亲自验货,每匹马的牙口都经得起勘验。"谢大人,"晋商代表李富如今正经营商,"现在的马市,"他笑道,"商民都敢把马赶来换盐引了。"
随着新制推行,边关的战马日益增多,萧枫的骑兵营又恢复了往日的雄风。谢渊望着操场上的铁骑,知道,这才是开中制该有的样子。每匹战马的耳后,都烙着新的獬豸印,那是国法的印记,是商民与国家的契约。
边民们看着强大的边军,心中的安全感与日俱增。他们更加踊跃地纳马,因为知道,自己的马会真正用到边关,而不是被官商倒卖。谢渊知道,这就是改革的意义——让制度回到初心,让商民重拾信心。
谢渊将此案的所有证据,包括密约、改篡则例、边民血书,都封存在风宪官署的密档阁。每任风宪官上任,都要在此盟誓,守护开中制的清白。密档阁的钥匙,由边民代表和凤宪官共同掌管,这是谢渊设计的防腐机制。
《大吴官制》中新增条款:"干预开中制者,斩。"这一条款,像一把利剑,高悬在所有官员头顶,让他们不敢再打制度的主意。谢渊的勘合符,被刻在条款旁边,成为风宪官执法的象征。边镇的百姓,将谢渊重开中制的故事编成歌谣,代代传唱。歌谣中,则例碑成为正义的象征,獬豸角成为祛邪的利器。这些歌谣,成为制度最好的守护,让开中制的精神,永远流传。谢渊再立则例碑前,望着茶马古道上的商队,如今的货物清单,终于堂堂正正写着"官马叁佰匹"。"大人,"林缚低声道,"新的盐引已发至商民,"他指着远处,"这次,没有官商插手。"
谢渊想起查案时的艰难险阻,想起边民的血泪控诉。如今,太仆寺的印信,终于不再被玷污,开中制的初心,终于得以重现。
"林缚,"他忽然笑道,"神武爷在天有灵,"指向则例碑,"该欣慰了。"
望着远方的烽火台,谢渊知道,官制的改革,永远在路上。但只要则例碑不倒,獬豸角不折,大吴的开中制,就永远有复兴的希望。
风掠过碑顶,带起一声清越的哨响,那是边军的号角,是商民的欢笑,是国法的长鸣。
片尾
则例碑在阳光下闪耀,新刻的"开中裕国,商民两便"八字,仿佛神武爷的目光,注视着大吴的边疆。谢渊知道,这八个字,不仅刻在碑上,更要刻在每个官员的心中。
"大人,"老陈带着孙子前来,"这是给您的马料,"他捧着黑豆,"自家种的,干净。"
谢渊接过黑豆,望着老陈孙子清澈的眼睛,忽然明白,官制的改革,最终是为了这样的百姓。他的勘合符,不仅是查案的工具,更是守护民心的盾牌。
"孩子,"他摸着孩子的头,"记住这块碑,记住国法的模样。"
《大吴开中制考》的末尾,谢渊的题记这样写道:"制者,器也;官者,器之柄也。柄正则器利,柄歪则器钝。吾辈当握正柄,守正制,方不负神武爷开国之心,不负商民纳马之情。"
风穿过历史的长河,带着则例碑的故事,飘向远方,仿佛在告诉世人:制度的光辉,永远属于那些坚守初心、守护正义的人。
卷尾
太史公曰:观则例碑前之变,知开中制之兴废,在乎官心之正邪。忠勇侯之流,篡改则例,合流舞弊,致商民寒心、边军无马。然谢公以则例为镜,以民心为刃,于商队清单中辨真伪,于密约残页中破迷局,非独其智,乃其忠且仁也。后之临政者,当以碑为鉴,守制如守国门,护民如护家珍,方保开中制长兴,商民两利,边疆永固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