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73章 江南水患千村哭夜叩丹心托旧人(4 / 5)
在身后,见他只是“寄家书”
,便未阻拦;萧栎的租税奏报送到礼部时,玄夜卫也会抄录一份,呈给周显审核,见“仅附民生见闻,无越界之语”
,便如实奏报萧桓。
“萧栎行事谨慎,知‘逊帝’之戒,无半分异动,且能为陛下传江南实情,实为可用之宗室。”
周显在奏报中写道。
萧栎也知道自己被监控,所以连与陈默的密信,都不敢用新纸,只用旧信夹桑皮纸;连提“江南”
,都只说“封地附近”
;连递实情,都要借“租税”
为壳。
他甚至在府中故意减少与外客的往来,除了管家和送文书的礼部小吏,再无他人进门,就是怕给石崇留下“结党”
的把柄。
“郡王,陈默又递来‘家书’,说淮安灾区有流民饿死,地方官还在瞒报。”
几日后,管家带回新的密信,萧栎看着桑皮纸上的字,心疼却只能按捺:“把这情况也附在下季的租税奏报里,别单独递——石崇的人在等我出错,不能让他们如愿。”
他将密信锁进密匣,与之前的“实情纸”
放在一起,这些薄薄的纸页,是他能为江南百姓做的全部,虽微薄,却坚定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萧桓收到萧栎的租税奏报与民生见闻后,曾召周显议事:“萧栎知分寸,不越‘逊帝’之界,还能为朕传江南实情,比那些只会争权的宗室强多了。”
周显道:“陛下,萧栎递的实情已核实,苏州、淮安确有粮价暴涨、漕粮被克扣之事,户部刘焕已着手严查。”
萧桓点头:“他既守本分,朕便给他几分信任——玄夜卫继续察,但别扰他府中安宁,只要他不涉党争、不谋异动,便让他安心谋些民生实事。”
这份“帝心默许”
,萧栎虽未明说,却能隐约感知——玄夜卫的监控虽未撤,却不再像从前那般“紧盯”
,比如管家去承信局的次数多了,探子也只是远远跟着,不再上前盘问;礼部递来的“宗室文书”
,也会偶尔附一张“江南漕粮调度”
的简报,似在暗示“你的话朕听到了”
。
“陛下这是在告诉臣,‘安分便有谋实之权’。”
萧栎拿着那份漕粮调度简报,心中了然。
他更加确定,自己的选择是对的——逊帝身份虽受限,却能以“宗室本分”
为钥,打开“济民谋实”
的门缝,这便足够了。
萧桓根据萧栎递呈的江南实情,下旨令户部尚书刘焕严查苏州、淮安漕粮克扣案,罢免了三名地方官,令工部尚书张毅拨款在江南设“临时义仓”
,放截留的漕粮;同时令礼部传旨给江南各府,“凡流民聚集处,需每日报民生动向,不得瞒报”
。
消息传到郡王府时,萧栎正在整理江南赈灾旧档与陈默的密信,管家兴冲冲地禀报:“郡王,听说江南的流民有粮吃了,义仓也开了!
刘大人还在奏疏里提‘得宗室递实情,方知民间苦’,陛下还夸了呢!”
萧栎手中的笔顿了顿,抬头看向窗外,暮色又一次漫过朱漆门,却比往日暖了许多。
他没因“被夸”
而沾沾自喜,只是将那份奏疏抄录一份,夹在密匣中——这不是他的功劳,是陈默冒风险传信的功劳,是萧桓肯纳实情的功劳,更是百姓盼来的安稳。
“明年开春,让陈默再递些江南春耕的情况来。”
萧栎对管家说,语气平静却带着期待,“咱们守着这府,守着这份安稳,能为百姓递句话,就够了。”
院中的青石凳上,粗瓷粥碗还放在那里,只是如今粥里多了几粒小米,是苏氏特意加的——日子虽仍朴素,却因这份“谋实之果”
,多了几分踏实的甜。
片尾
天德二年春,萧栎继续通过陈默的“家书”
收集江南民生,将春耕情况、粮价波动、地方官赈灾实绩等实情,附在每季度的“宗室封地租税奏报”
中,经礼部转递萧桓。
萧桓据此多次调整江南政策:令户部减免淮安、扬州灾区赋税,令工部修缮江南水利,令吏部将“民生政绩”
纳入地方官考核——江南民生渐有起色,流民渐归,粮价趋稳。
萧栎因“递实情助民生”
,被萧桓赏赐“忠勤宗室”
匾额,却拒绝了“增加府中用度”
的封赏,只奏请“允许陈安每季度来府中送一次‘家书’,无需经承信局”
——既为传信更便,也为避“私通”
之嫌,萧桓准了。
旧党方面,石崇曾想借“萧栎与陈默传信”
构陷其“通敌”
,却因萧栎全程借“家书”
“租税奏报”
传信,符合制度,无半分破绽,且玄夜卫能佐证“传信仅为民生”
,终未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