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73章 江南水患千村哭夜叩丹心托旧人(3 / 5)

加入书签

敢表露——玄夜卫的探子可能就在府外,若动静太大,反而惹祸。

“管家,你再去承信局,给陈安带话。”

萧栎又写了张密写桑皮纸,“请陈总管让织造局旧部走访淮安、扬州灾区,记录流民安置点的情况,尤其是‘义仓’为何闭户,仍用‘家书夹缝’传信,我需详细些,才能递呈陛下。”

这次他没再用旧信,而是将桑皮纸藏在“萧烨太学课业”

的封皮里——课业是要交给礼部侍郎林文审核的,林文是忠臣,且知道他的用意,定会帮着转交陈安。

“林文侍郎若问起,就说‘烨儿课业想请陈安小吏指点,托带些笔记’。”

萧栎叮嘱道。

他深知,每一次传信都需有“合情合理”

的由头,不能有半分破绽——逊帝的身份容不得半点差错,稍有不慎,便是万劫不复。

管家走后,萧栎将陈默的“实情纸”

夹在江南赈灾旧档中,锁进密匣。

窗外的月光照进书房,落在密匣上,像给这份“府中谋实”

的决心,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——他虽不能去江南,却能让江南的实情“来”

京城,这便够了。

“实情纸”

收集得差不多了,萧栎开始琢磨如何递交给萧桓。

直接上奏疏?不行——奏疏需经内阁,石崇的人在阁中安有眼线,见“逊帝奏江南事”

,定会扣下销毁,还可能反构“逊帝干预地方”

之罪;托谢渊转交?也不行——“逊帝与武将私交”

是萧桓的大忌,即便谢渊正直,也会引猜忌。

他翻遍《大吴官制?宗室篇》,终于找到一条稳妥路径:借“宗室封地租税奏报”

的名义,通过礼部转递。

按制度,宗室需按季向礼部呈报名下封地的租税情况,他的封地在苏州吴县,虽只是象征性“年收租五十石”

,却有“奏报租税”

的合法权限——可将江南实情附在“租税奏报”

后,以“听闻封地附近民生困苦,恐影响租税收缴”

为借口,陈述实情,不涉“干预政务”

之嫌。

“臣栎谨奏:苏州吴县封地,季来闻附近水患,流民聚集漕粮码头,粮价倍涨,义仓闭户,恐来年租税难缴。

臣虽无政柄,然念及民生与宗室本分,不敢不奏,附‘封地附近民生见闻’一纸,供陛下圣裁。”

萧栎写下奏报,措辞极其谨慎,将“查民生”

包装成“忧租税”

,既符合宗室身份,又避开“干政”

之忌。

他将陈默的“实情纸”

附在奏报后,装订整齐,让管家送到礼部。

林文见了奏报,立刻明白其中深意——“租税”

是幌子,“民生”

才是核心。

他签字后直接送到礼部尚书王瑾面前:“王大人,萧栎郡王的租税奏报里,藏着江南民生实情,逊帝身份敏感,不敢直言,需咱们递到陛下面前。”

王瑾翻看后,点头道:“我亲自去送,就说‘宗室奏报租税,附民生见闻,供陛下参考’,不让人起疑。”

除了江南民生,萧栎还想解决宫中一个隐患——永熙帝的旧人。

当年成武年间,石迁为控制后宫,将不少永熙帝的老太监、老宫女贬到冷宫,如今这些人在冷宫中受理刑院监视,常有“旧人谋逆”

的谣言,既扰后宫安稳,也让萧桓烦心。

这事他更不敢直接插手,只能借“先帝陵寝守陵人”

传信。

“管家,你去先帝陵寝,找守陵的老太监李忠。”

萧栎道,“李忠是永熙帝近侍,当年被贬守陵,如今能入宫祭祀,可见到陛下的贴身内侍王喜。

你让李忠转告王喜:‘冷宫中的旧人都是安分的,理刑院的人在宫中安眼线,恐扰陛下清净’,只说‘为陛下安心’,别提我的名字。”

守陵人是“先帝旧属”

,与“逊帝”

无直接关联,且理刑院的人不会盯着陵寝,传信最安全。

几日后,王喜悄悄告诉萧桓:“陛下,冷宫里的旧人确实安分,是理刑院的人在挑事,想安插眼线——守陵的李公公托人传的话。”

萧桓心中了然,立刻下令“理刑院不得干预后宫事务”

,后宫内耗很快平息。

萧栎听到消息后,松了口气——这事既帮了萧桓,又没暴露自己,更没越“逊帝”

的界限。

他坐在院中的石凳上,看着萧烨在院中读书,忽然觉得,这样“藏于幕后、暗助民生”

的日子,虽不似当年帝王般风光,却更踏实。

萧栎的每一次传信、每一份奏报,都在玄夜卫的监控视野里——周显按萧桓的旨意,让北司探子“默察不干预”

,既看萧栎是否安分,也看旧党是否借机生事。

管家去承信局托寄家书时,探子便跟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