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73章 江南水患千村哭夜叩丹心托旧人(5 / 5)
能得逞;刘达、吴安因“监视郡王府却无实据”
,反被周显弹劾“扰宗室安宁”
,贬为地方小吏,旧党在京城的势力进一步削弱。
谢渊根据萧栎递的江南实情,调整了江南边军粮饷调度,避免漕粮被克扣影响边军;张文则在《文官考核制度》中明确“民生政绩占比三成”
,大吴吏治与民生,皆因萧栎这“逊帝宗室”
的“府中谋实”
,获显着改善。
萧栎的郡王府依旧安静:苏氏织着布,萧烨在太学读书,他则每日整理旧档、等陈安的“家书”
,偶尔写些“宗室民生见闻”
递呈礼部。
他从未离京半步,却以“纸上传情、府中谋实”
的方式,成了大吴“逊帝宗室”
的典范——无需权柄,无需南巡,只需守本分、怀仁心,便能在帝权下为百姓谋福,为自己寻得安稳。
卷尾语
《大吴通鉴?史论》曰:“天德年间萧栎郡邸思衡,实为‘逊帝宗室’于帝权体系下求存济民之典范。
栎身负‘前帝’之名,为玄夜卫密察之对象,明‘无离京之权、无干政之柄’,故以‘守邸避祸’为基,拒涉党争,护家人安;又怀‘宗室济民’之诚,借旧部传信、旧档析情、租税奏报之法,于府中察江南民生,递民间苦情,不越半分界限,不触半分忌讳。
其‘避祸非懦弱,谋实不越界’之思,既合萧桓‘宗室安分’之需,又应江南百姓‘解困’之求,终成‘帝信其忠、民得其助、宗得其安’之局。”
郡王府的暮色曾裹着“逊帝”
的枷锁,粗瓷粥碗曾映着权衡的谨慎,而萧栎的每一步“谋实”
,都将这份枷锁与谨慎,转化为“逊帝宗室”
的生存智慧——他无需南巡,无需权柄,只需以“旧部为桥、文书为舟”
,便能将民生苦情渡至帝前;只需以“安分为本、仁心为舵”
,便能在帝权的洪流中,为自己、为家人、为百姓,寻得一处安稳的港湾。
这场郡邸中的深度考量,终将成为大吴史册中“逊帝与帝权良性互动”
的经典:它没有刀光剑影的激烈,却有润物无声的温暖;没有权倾朝野的辉煌,却有百姓安居的实在。
它告诉后世:即便是“政治牺牲品”
,只要守得住本分、怀得住仁心,也能在有限的空间里,活出自己的价值,护得一方的安稳——这,便是萧栎留给天德朝,也留给后世最深的治道启示。
hai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