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68章 雨前香茗方斟就分寸君臣俱寡言(3 / 5)

加入书签

明决断,有谢大人的忠勇治军,我大吴的边防定能固若金汤。”

他的语气里,多了几分真心的赞许,少了之前的拘谨。

萧桓见萧栎不再试探,便话锋一转,谈及旧情:“还记得当年父皇在世时,你我在御花园射箭,你总爱跟在朕身后,说要学朕的箭法。

如今想来,已是二十余年前的事了。”

提及父皇永熙帝,萧栎的眼眶微微红,道:“臣弟怎会忘记?那年臣弟十岁,皇兄教臣弟射第一支箭,箭没射中靶心,却射中了园里的海棠花,父皇还笑臣弟‘力气小,却爱逞强’。”

殿内的气氛因旧情追忆而缓和了许多,烛火的光晕也似变得更暖。

萧栎看着萧桓,想起当年南宫岁月,萧桓虽被软禁,却仍坚持读书练字,这份韧性,或许正是他能复位的原因。

他轻声道:“皇兄在南宫的日子,臣弟未能时常探望,心中有愧。”

这话里有愧疚,也有对当年“未能援手”

的解释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萧桓摆摆手,语气缓和了几分:“南宫岁月,已成过往,不必再提。

朕知道,你当年也是身不由己——旧党把持朝政,你虽为帝,却也难违大势。

如今旧党渐除,你我兄弟,当以社稷为重,莫让过往的隔阂,影响了宗室与朝廷的和睦。”

他的话,既体谅了萧栎当年的处境,也划定了“以社稷为重”

的底线,君臣兄弟的分寸,拿捏得恰到好处。

萧栎心中一暖,起身拱手道:“皇兄宽宏大量,臣弟感激不尽!

臣弟定当牢记皇兄教诲,以社稷为重,辅佐皇兄稳固朝局,绝无半分私心。”

他的语气里,少了之前的忐忑,多了几分真心的臣服——萧桓的宽宏,让他明白,只要自己安分守己,宗室的地位便能稳固。

殿外的廊下,两名玄夜卫探子正悄悄记录着殿内的对话。

其中一名探子,手指在腰间的密录簿上飞快书写,将“萧栎提及旧党余波”

“赞谢渊忠勇”

“表臣服之心”

等关键信息一一记下;另一名探子,则紧盯着殿门,观察是否有外人靠近,确保监控不被察觉。

这是周显的指令——萧桓复位后,对宗室的动向格外关注,尤其是曾为帝的萧栎,更是监控的重点。

周显深知,宗室若与旧党勾结,便会动摇皇权根基,因此在萧栎入宫前,他便令探子“随侍不扰,记录言行”

,待探视结束后,即刻将密录呈给他,再由他转奏萧桓。

探子听到殿内提及“御园旧事”

,便在簿上写下“萧桓忆旧情,萧栎表愧疚,君臣气氛缓和”

;听到萧栎“以社稷为重”

的承诺,又写下“萧栎无争权之心,显臣服”

密录簿上的字迹工整,每一条记录都标注了时间,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。

此时,一名内侍从廊下走过,探子立刻收起密录簿,装作整理衣袍的模样,待内侍走远,才继续记录。

他们深知,玄夜卫的职责便是“察奸佞、护皇权”

,哪怕是宗室郡王,也不能有半分疏忽——若因监控不力而漏过关键信息,便是他们的失职。

萧桓与萧栎追忆完旧情,话锋又转回朝政,道:“如今旧党渐除,朕打算修订宗室管理制度,限制宗室子弟干预政事,严禁宗室与朝臣勾结——你身为昌顺郡王,对此有何看法?”

这是萧桓对萧栎的进一步试探,也是在为后续的宗室管理铺路。

萧栎心中明白,萧桓此举是为了巩固皇权,防止宗室干政,便拱手道:“皇兄此举英明!

宗室子弟若干预政事,易生党争,损害社稷。

臣弟以为,可令宗室子弟居于外邸,非诏不得入宫;宗室与朝臣的往来,需经玄夜卫报备,严禁私下接触——如此既能保障宗室安稳,又能防止党争再起。”

他主动提出“玄夜卫报备”

,是想向萧桓表明,自己支持帝权对宗室的管控,绝无异议。

萧桓点头,道:“你所言与朕不谋而合。

朕已令礼部尚书王瑾、吏部侍郎张文,共同起草《宗室管理制度》,待草案拟定,会召集宗室亲王商议。

你久居外邸,了解宗室子弟的情况,若有建议,可随时上表奏朕。”

他赋予萧栎“上表建议”

的权利,既是对他的信任,也是在将他纳入“宗室管理者”

的角色,让他协助自己约束宗室,而非成为宗室的“代言人”

萧栎连忙道:“臣弟遵旨!

若有建议,定当如实上表,为皇兄修订制度尽绵薄之力。”

他知道,这是萧桓对他的“招安”

,让他从“曾经的帝王”

转变为“皇权下的宗室管理者”

,这份转变虽有落差,却是当前最安稳的选择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