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31章 莫言封禅皆盛典一半烟霞一半云(3 / 6)

加入书签

,当年若没有你,朕的誓言怕是早已成空。

南宫七年,是你在朝堂撑着,是你护住了兵部,护住了这江山的根基。”

帝王的话语里,藏着从未言说的感激。

就在萧桓与谢渊忆昔之时,泰山碧霞祠内,赵三正与观主密谋。

观主已备好易燃的松油,藏在祭香之中,只等封禅队伍经过十八盘,便点燃松油制造混乱。

“玄夜卫查得紧,你确定能成功?”

观主面露惧色,赵三拍了拍腰间的密信:“放心,刘焕会帮咱们拖延时间,他若不帮,我便揭他的旧债!”

话音刚落,房门突然被踹开,秦飞带着玄夜卫密探冲了进来,手中的刀架在赵三脖子上:“赵主事,别来无恙?石崇在地下等着你呢!”

赵三挣扎着要掏密信,却被张启一把夺过,展开一看,正是刘焕与石崇的往来手札。

“带走!”

秦飞一声令下,密探将赵三与观主押了下去,现场只留下打翻的香炉,袅袅青烟中藏着未得逞的阴谋。

秦飞立刻带着密信去见谢渊,将经过禀报完毕,递上密信:“大人,刘焕与石崇的旧怨确凿,是否立刻禀报陛下?”

谢渊翻看密信,眉头紧锁:“封禅大典在即,此时处置刘焕,恐引起朝堂动荡。

先压下此事,等封禅结束,再一并清算。”

他知道,此刻的隐忍,是为了大局,也是为了让刘焕彻底暴露。

封禅前一夜,萧桓在泰山行宫召见谢渊,殿内只点了一盏孤灯,灯花噼啪爆响,将两人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宫墙上,忽长忽短。

萧桓指着案上的封禅祝文,语气平淡:“这祝文朕改了七遍,删去了所有浮夸之词,只留‘北疆息烽,南亩丰登’八字,你看如何?”

谢渊拿起祝文,笔力沉稳,字字恳切,没有半句彰显帝王功绩的大话,反而多了“愿减朕寿,换万民安康”

的祈愿。

他抬头望向萧桓:“陛下的祝文,比景兴年间那篇‘愿以十年之功,致大吴于盛世’更显分量。

当年的少年锐气,如今已成沉稳担当。”

萧桓笑了,笑容里带着几分疲惫:“南宫七年,寒夜里想的不是复仇,是如何活下去,如何保住这江山。

那时才懂,锋芒太露易折,刚柔并济方能成事。”

他顿了顿,话锋一转,“秦飞查到赵三的事,你压下了?刘焕的旧债,你也早知道了?”

谢渊心中一凛,随即躬身道:“陛下英明。

刘焕虽有贪腐之罪,却未参与谋逆,且封禅在即,若此时处置,恐被旧党利用,散布流言。

臣计划封禅后,由刑部彻查,既正律法,又安民心。”

萧桓点点头,眼中闪过赞许:“你想得周全。

朕留着刘焕,也是为了牵出更多官官相护的蛀虫,这朝堂的沉疴,需一点点挖干净。”

君臣之间的坦诚,从来都建立在对权力博弈的共识之上。

祭天那日,天朗气清。

玉皇顶的封禅台由九层汉白玉砌成,每层台阶都刻着《大吴会典》的礼志条文,阳光洒在其上,字缝间的青苔都泛着温润的光。

萧桓身着十二章纹的衮龙袍,头戴前后垂十二旒的冕冠,足踏云头朱履,一步步踏上台阶,冕旒随动作轻轻晃动,玉珠相撞的脆响与山风交织,却未遮他眼底的光。

司仪高唱“燔柴”

,松枝燃起的青烟直冲云霄,带着松脂的清香漫过封禅台。

萧桓手持玉牒,缓缓开口,祝文由他亲拟,开篇便是“维天德三年,岁在癸丑,帝萧桓敢昭告于皇天上帝:昔蒙尘南宫,赖社稷之灵、万民之望,复承大统。

三载以来,北疆息烽,南亩丰登,吏治清明……”

谢渊立于群臣之,听着祝文,心中了然——“赖社稷之灵、万民之望”

而非“赖将相之功”

,是在强调皇权的合法性,消弭“复辟靠功臣”

的流言;“吏治清明”

四字,是在警告李嵩、刘焕等贪官,新政的锋芒不会因封禅而收;而末尾“愿与群臣共守稷心”

,则是在安抚忠良,表明帝王与臣子的同心。

当玉牒沉入金匮,金册埋入玉检,司仪高唱“拜——”

时,萧桓俯身叩,额头轻触汉白玉台面,动作沉稳如泰山。

起身时,他望着翻涌的云海,忽然想起二十二年先帝祭天时,自己悄悄在袖中藏了枚刚打磨好的箭镞,心里只想着“何时能亲征北疆”

;而此刻,他袖中藏的是谢渊递上的边防图,指尖划过的是“北疆屯田已垦三百万亩”

的批注。

少年的锐与中年的稳,在云海之上完成了无声的传承。

群臣跟着叩,姿态一致,心思却各不相同。

李嵩的额头虽抵着金砖,眼睛却偷偷瞟向萧桓的背影,目光在祭天礼器上扫过,心里正盘算着如何借祭祀官员的任免,将泰安州知州的空缺留给自己的门生;刘焕的手心全是冷汗,指节因用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