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31章 莫言封禅皆盛典一半烟霞一半云(2 / 6)

加入书签

泰山道观排查。

张启拿着抄录的道士名册,对比玄夜卫的旧档:“秦大人,这观主的籍贯与石崇是同乡,且三年前曾与赵三有过密会。”

秦飞眼中闪过锐光:“盯紧他,别打草惊蛇,等他们动手时,一网打尽。”

旧党的暗谋,早已落入玄夜卫的监控之中。

封禅经费筹备半月,陈忠便拿着账册找到谢渊,脸色凝重:“大人,刘尚书以‘州县供品需中转仓储’为由,要额外追加十万两白银,可臣查过,沿途仓储皆是现成,根本无需新增。”

账册上“仓储修缮费十万两”

的字样刺眼,旁注处盖着刘焕的印鉴。

谢渊翻看账册,指尖划过“泰安州仓储”

的条目,忽然想起周铁昨日递来的密报:“泰安州知州是李嵩的门生,与刘焕过从甚密。”

他立刻明白,这是刘焕与李嵩勾结,借仓储之名克扣经费,官官相护的戏码再次上演。

“你去传我的话,”

谢渊语气平静,“仓储修缮需由御史台派人查验,若属实,再拨款项。

另外,去告诉周铁,让他查泰安州知州的旧账,看看他与刘焕有多少牵连。”

陈忠领命而去,谢渊望着窗外,眉头紧锁——封禅尚未启程,官官相护的暗流已汹涌,这泰山之行,注定不会平静。

刘焕得知谢渊要查验仓储,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。

他找到李嵩,低声道:“李大人,谢渊要查仓储,若是露馅,咱们都得遭殃!”

李嵩捻着胡须,沉吟半晌:“无妨,泰安州知州已把账目做平,且咱们手中有他当年举荐官员的把柄,他不敢说实话。

实在不行,便推给下面的小吏,丢车保帅。”

官官相护的本质,从来都是利益捆绑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

东巡队伍自京师出,绵延数十里,却无半分奢靡。

萧桓乘的銮驾仍是景兴年间的旧物,车辕处补了层新漆,扶手处还留着当年少年时不慎磕出的凹痕。

随行的内侍官想换辆新车,却被萧桓厉声呵斥:“景兴年间,朕乘此车巡边,百姓夹道相迎;如今复登大宝,岂能忘本?”

谢渊骑马护在銮驾左侧,望着那辆旧车,心中感慨万千。

他想起景兴初年,少年萧桓乘此车赴宣府劳军,不顾安危亲登城楼,与岳峰共饮马奶酒;想起南宫事变后,这辆车被石崇没收,后来是谢渊派人偷偷赎回,藏在兵部仓库。

如今銮驾重出,既是帝王的忆旧,更是对奢靡旧弊的警醒。

队伍行至河间府,刘焕带着知州前来接驾,献上当地的特产金丝小枣。

萧桓接过枣子,却没吃,反而问知州:“今年赋税交了多少?百姓收成如何?”

知州愣了愣,下意识看向刘焕,见刘焕眼神示意,便硬着头皮道:“赋税已足额上交,百姓丰衣足食。”

萧桓忽然笑了,拿起一颗枣子递给他:“这枣子很甜,可朕昨日收到玄夜卫密报,河间府因旱灾减产三成,你却瞒报赋税,克扣赈灾粮。”

知州脸色瞬间惨白,“噗通”

跪倒在地。

刘焕慌忙辩解:“陛下,此事臣不知情,定是下面的人瞒报!”

萧桓冷冷瞥他一眼:“不知情?那为何密报说,你上月刚收了知州的白银五千两?”

刘焕浑身一颤,再也说不出话。

谢渊适时开口:“陛下,河间府之事需彻查,不如交由周铁审理,以免耽误封禅行程。”

他刻意给刘焕留了余地,既是顾全封禅大局,也是试探萧桓的态度。

萧桓点点头:“准奏,押解知州回京,刘尚书暂且留任,戴罪立功——朕看你在封禅筹备中,还有没有脸再贪。”

帝王的宽容,从来都是带着锋芒的警告。

行至泰山脚下的红门宫,萧桓竟屏退左右,要独自登一段盘道。

谢渊忧心他龙体,欲遣杨武带侍卫跟随,却被萧桓抬手止住:“当年朕随先帝至此,曾甩开内侍,一口气跑上中天门,还摔破了膝盖。”

他说着,弯腰抚过石阶上的青苔,指腹触到凹凸的刻痕,那是年少时用剑鞘划下的“萧桓在此”

,如今已被岁月磨得浅淡。

阳光透过古柏的枝叶,在刻痕上投下斑驳的影,萧桓的眼神渐渐柔和:“那时只觉泰山不过尔尔,登顶便是天下;如今才知,这每一步踏的不是石阶,是百姓的生计,是江山的重量。”

谢渊站在一旁,听着他的话,想起景兴三年,少年萧桓在这石阶上对先帝说:“父皇,儿臣长大了要削藩,要让百姓都有田种!”

先帝当时斥他“年少轻狂”

,可如今,他真的做到了——藩王额土地征税,流民分田归耕,那些当年的誓言,都化作了新政的实绩。

“陛下当年在这石阶上说的话,臣还记得。”

谢渊轻声开口,“如今新政初成,百姓安居,便是对先帝最好的告慰。”

萧桓转过头,望着他花白的鬓,忽然道:“玄桢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