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31章 莫言封禅皆盛典一半烟霞一半云(4 / 6)

加入书签

力而泛白,赵三被擒的消息已透过内侍的神色隐约传来,他反复回想昨夜烧毁的书信是否彻底化为灰烬,生怕遗漏半分罪证;周铁、杨武则叩诚恳,额头贴在冰凉的台面上,脑海里闪过的是边疆将士的戍守、西北流民的耕织,明白这封禅的安稳,是多少个日夜查案、练兵换来的,容不得半点懈怠。

礼毕起身,萧桓的目光扫过群臣,如鹰隼般锐利,将每个人的神色都刻在心里。

见刘焕脸色惨白如纸,他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;见周铁、杨武眼神坚定,他微微颔以示赞许;见李嵩目光闪烁、避而不视,他眼底掠过一丝厉色。

帝王的目光,从来都是最精准的秤,称量着每个人的忠诚与私心。

王瑾上前禀报:“陛下,祭地仪式已准备就绪,请移驾梁父山。”

萧桓点点头,转身时特意拍了拍谢渊的肩膀,掌心的温度透过朝服传来:“玄桢,随朕走一走,这泰山的风,比京师的清醒。”

谢渊躬身应道:“臣遵旨。”

两人的身影在云海中并肩而行,衣袍被山风拂动,身后是各怀心思的群臣,一场无声的博弈仍在继续。

祭地仪式结束后,銮驾下山,萧桓特意停在中天门的石碑前。

碑身被岁月磨得温润,其上“萧桓在此”

四字虽浅淡,却依稀可辨,那是年少时剑鞘划过的痕迹,边缘还留着青涩的棱角。

太子萧燊好奇地凑上前,小小的手掌轻轻覆在刻痕上,冰凉的触感让他忍不住眨了眨眼:“父皇,这是您小时候刻的吗?字比儿臣写的还歪呢。”

萧桓被他逗笑,蹲下身与太子平视,掌心覆在萧燊的手背上,带着体温的暖意透过石碑传递过去:“那时父皇年少,以为登顶泰山便是拥有了天下,所以急着刻下自己的名字,想让天地都知道。”

他顿了顿,语气渐渐郑重,指尖在刻痕上轻轻摩挲,“可后来才懂,这石碑上的名字算不得什么,真正该刻在心里的,是百姓的生计、江山的重量。

就像谢尚书,他从不在石碑上留名,却把‘护稷安民’四个字刻在了天下人心里。”

萧燊似懂非懂地歪着头,小眉头皱起,盯着刻痕看了许久,忽然道:“儿臣知道了,父皇是说,要像谢爷爷一样,做对百姓好的事,对吗?”

萧桓闻言大笑,伸手揉了揉他的头顶:“正是。

无论将来你站得多高,都别忘了这石阶上的初心——江山是百姓的江山,不是帝王一个人的。”

谢渊站在一旁,望着父子俩的身影被夕阳拉长,眼眶微微热。

山风拂过,带来松涛的声响,像是先帝在云端的回应——帝王不仅在传承江山,更在传承“以民为本”

的初心,这或许就是天德中兴最坚实的根基。

此时,周显悄悄走到谢渊身边,声音压得极低:“大人,刘焕在行宫偏殿偷偷烧毁书信,被玄夜卫暗探撞见,已搜出他与李嵩勾结分赃的亲笔账册。”

谢渊点点头,目光依旧落在碑前的父子身上,声音平静却坚定:“知道了,等回京面圣再禀。”

封禅的温情背后,清算的网早已悄然收紧。

銮驾返程途中,车帘被山风掀起一角,掠过萧桓手中的罪证——那是玄夜卫搜出的账册与书信,墨迹未干的字里行间,“封禅经费克扣三成”

“泰安州知州一职许给李嵩门生”

“谢渊若阻便构陷其‘慢待天书’”

等字句刺眼夺目。

萧桓的指尖将信纸捏得皱,指节泛白,车中的沉默比山风更沉。

“陛下,刘焕、李嵩官官相护,贪腐误国,罪证确凿,请陛下严惩!”

周显躬身立于车外,声音透过车帘传来,带着不容置疑的恳切。

萧桓沉默半晌,忽然开口,语气冷得像泰山的寒冰:“传旨,回京后由刑部尚书周铁牵头,彻查封禅经费克扣案,凡涉案官员,无论品级高低,一律革职查办,抄家追缴赃款,绝不姑息。

另外,令玄夜卫北司彻查吏部铨选旧档,李嵩安插的亲信,悉数清退。”

他顿了顿,补充道:“谢尚书兼领御史台,全程监督审理,许其调阅所有案卷,遇阻挠者,可先斩后奏。

告诉周铁与谢渊,朕要的不是‘息事宁人’,是干干净净的朝堂。”

周显领命而去,车帘落下,隔绝了外界的光线。

萧桓望着车壁上自己的影子,想起泰山云海中的祝文,想起太子萧燊懵懂的问话,眼底的厉色渐渐化为坚定——封禅是告慰天地的盛典,更是清除蛀虫的契机,若容得下贪腐,便对不起泰山上的祈愿,对不起天下的百姓。

谢渊在前方护驾,听闻萧桓的旨意,心中长舒一口气。

他勒住马缰,待周铁策马赶来,将赵三手中那封“刘焕通石崇”

的密信递过去:“这是旧罪,连同新查的贪腐实证,一并呈给刑部。

此案需快审快结,要让天下人知道,陛下封禅,封的是民心,不是贪官的保护伞。”

周铁接过密信,重重点头:“大人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