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89章 渊威似岳难轻犯党势如丝恐易稀(4 / 4)

加入书签

慌渐渐淡了,只剩一丝“死等”

的倔:“再等,等天亮,若天亮还没消息,朕……朕认了。”

他重新拿起那枚京营旧符,贴在额头,轻声祈祷:“列祖列宗在上,朕是大吴正统,愿天助朕复位,护大吴江山,护百姓安乐;若天不助,朕也认,只求别连累陈冀、徐靖这些旧臣,他们是为朕,不是为私。”

祷完,将符放回案上,闭上眼,却没睡着——耳朵始终听着殿外的动静,听槐叶响,听梆子声,听暗探的呼吸声。

每一点细微的响,都让他心头一跳,以为是“转机”

来了。

窗外的夜色慢慢淡了,东方泛起一丝微光——天亮了。

萧桓睁开眼,案上的烛火已灭,只剩一缕青烟。

他起身走到窗前,推开窗,晨光洒在他脸上,带着凉意。

陛下,天亮了,徐大人……还是没来。”

魏奉先的声音在身后轻响。

萧桓没回头,望着宫墙外的朝阳,轻声道:“知道了,再等等,总会来的。”

声音很轻,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固执——他还在盼,还在等,还没放弃那点“复位”

的微光。

片尾

萧桓终夜盼机的晨光里,南宫的暗线仍未松动:玄夜卫暗探换了第三岗,录事簿上记满了萧桓“触符、摔榜、祈祷、终夜待”

的细节,已派人送往兵部;徐靖被秦飞的人困在诏狱署,连递信的机会都没有;张文被吏部尚书李嵩约谈,“核查京营官缺”

的文书彻底搁置;李默已递上“愿助谢渊擒旧党”

的投诚信——旧党之势已散,萧桓的“盼”

,成了困在宫墙里的虚愿。

南宫思政堂的晨光中,萧桓仍凭窗而立,手里攥着那枚京营旧符,望着远方的正阳门——那里是他想“复位入宫”

的门,此刻却被谢渊的京营守得严严实实。

他不知道,自己的“盼”

,早已成了谢渊“待其露形”

的饵;自己的“祈祷”

,不过是权欲里最后的自欺。

朝局的天平,已悄然向“公纲”

倾斜,南宫谋变的终局,越来越近。

卷尾语

萧桓南宫盼机,非“中兴壮志”

之坚,乃“权欲未灭”

之执——他以“谢渊念社稷”

自宽,以“旧党必履约”

自欺,以“天助正统”

自祈,层层包裹复辟私念,却难掩流言破、党势弱的现实。

其盼愈急,愈显“私谋”

之脆;其忧愈深,愈见“公纲”

之固。

此案之显,在“私”

与“公”

的明辨——萧桓的“盼”

,是为个人权柄,故惧谢渊、忧党弱,患得患失;谢渊的“稳”

,是为社稷安稳,故续盯不扰、待其露形,沉毅笃定。

旧党传谣惑民败,是因失民心;萧桓盼机终夜空,是因失公义,二者皆败于“私”

,非败于“力”

南宫的晨雾、案上的旧符、燃尽的烛火、暗探的录事簿,皆为“私必败”

之注脚——萧桓的“待”

,是困兽之斗;旧党的“弱”

,是民心尽失;谢渊的“控”

,是公纲在握。

三者角力,非一时胜负,乃“私念”

与“公义”

的必然对决,其结果,从流言破、民心稳的那一刻,便已注定。

《大吴名臣传?谢渊传》载:“渊遇私党谋乱,不急于求成,唯以民心为基、律法为据,待其私谋败露,再一举定之,故能安社稷而无议。”

诚哉斯言!

萧桓的“南宫盼机”

,是私念最后的挣扎;谢渊的“稳控待形”

,是公纲最后的坚守。

大吴江山的安稳,非赖“正统”

之名,乃赖“护民”

之实,此乃千古不易之理,亦为南宫谋变案留给后世的镜鉴。

hai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