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4章 边屯代伐承元兴军自耕粮免岁荒(6 / 7)

加入书签

无需经六部中转。”

满朝文武皆起身,齐声道:“陛下英明,太保高义!”

谢渊躬身谢恩,目光扫过殿外的月光——那月光洒在乾清宫的琉璃瓦上,泛着温暖的光,像极了天下百姓安乐的笑脸。

谢渊退出乾清宫时,已是深夜,玄夜卫校尉提着灯笼随行,灯笼的光映着他的鳞甲,肩甲处的旧战痕在光里格外清晰。

他没有直接回府,而是绕到了团营忠勇祠——祠内还亮着灯,祠官正在整理近日送来的典籍。

谢渊走进祠内,看着供奉的《永熙帝宝训》批注本、《神武皇帝宗室训》、元兴帝《北征录》《运河修治档》,还有他拟的新法十卷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

祠官见他来,躬身道:“大人,太上皇派人送来的‘制诰之宝’玉印,已供奉在新法十卷旁,您要不要看看?”

谢渊点头,随他走到供桌前——玉印通体洁白,印文“制诰之宝”

四字苍劲,是神武帝开国时所用,用来颁布新法的。

玉印旁放着太上皇的手谕,写着“谢卿解祖训、安天下,真乃大吴柱石,不负元兴帝对直臣之期”

谢渊伸出手,轻轻拂过玉印,指尖能觉出玉的温润——这玉印,见证了神武帝创祖制,见证了元兴帝推新政,如今又见证了他解祖训、行新法。

他忽然明白,祖制与新政,从来不是对立的,而是一脉相承的——都是为了“安天下”

,都是为了大吴的江山稳固,百姓安乐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离开忠勇祠时,天已微亮,东方泛起鱼肚白。

谢渊望着远处的漕运码头,隐约能看见插着“玄夜卫监察”

旗的漕船,正准备启航运往边地;再远处,是边军屯田的方向,虽然看不见,却能想象出万亩麦田的景象。

他握紧手中的《神武皇帝创业录》,心中默念着“安天下”

三字,脚步愈坚定——新的一年,还有很多事要做,还有很多弊案要除,他会一直守着祖训的精义,推着新政向前,直到天下真正安乐的那一天。

片尾

祖制新解与四新政案诸项皆定:《言官奏事新规》录入《大吴会典》,言官奏事附实证成定制,次年贪腐案较上年减少七成,言路通畅,百官皆谨守职责;宗藩岁禄按神武帝训定万石,某亲王罚银万两充边军冬衣经费,私租良田分与农户,宗室再无禄、受贿者,安分守己;边军屯田年收粮十万石,边军自给自足,民负减少三成,神机营驻守边境,瓦剌遣使求和,岁贡马匹千匹;江南水利完工,运河通航,灌田万亩,民夫因官供口粮无一人逃亡,百姓自为谢渊立“新政惠民”

碑于苏州码头。

团营忠勇祠内,谢渊所拟新法十卷与《永熙帝宝训》批注本、《神武皇帝宗室训》、元兴帝《北征录》《运河修治档》、“制诰之宝”

玉印一并供奉,祠官每日清扫,香火鼎盛。

官民皆来瞻仰,尤其是新科进士与地方官员,必来研读新法与祖训,学习“循祖训、安天下”

的治世之道,祠内“祖制为纲,革新为用,盾矛兼施,天下永宁”

的石碑,成了后世官将的座右铭。

江南巡抚与边军副总兵联名送来《新法年度成效奏报》:“江南因水利丰收,粮价下降一成,百姓囤粮减少,市场安稳;边军因屯田充足,冬衣齐全,士气大振,操练有序,瓦剌再无犯边之意;宗室与百姓和睦相处,无一人因岁禄、田亩上访;言官仍坚持实证奏事,未生妄奏、不奏之事。”

谢渊将奏报呈给萧栎,萧栎翻看后,对阁臣笑道:“谢卿在,大吴天下无忧,社稷无忧!”

卷尾语

祖制新解与四新政案,起于谢渊批注《永熙帝宝训》之念,归于新法十卷推行之效。

一岁之间,从言路堵塞到言路通畅,从宗室奢靡到宗室安分,从边军缺粮到边军自给,从民夫逃亡到民夫安乐,每一步皆非易事——需辨祖训之精义,破旧法之桎梏;需防官官相护之阻,解宗室勾结之困;需恤边军之苦,体民夫之艰。

谢渊所行,非“标新立异”

,亦非“泥古不化”

,而是以祖训为“盾”

,御“违祖”

之攻讦;以革新为“矛”

,破“困民”

之弊案,盾矛相济,皆为“安天下”

其间,谢渊批注言路,非违永熙帝之旨,乃解“实据准奏”

之精义,让言官敢奏有实据之弊,而非困于“禁风闻”

之字句;限宗藩岁禄,非逆神武帝之训,乃守“不得奢靡”

之根本,让宗室回归祖制之安分,而非耽于禄敛财之奢靡;改边防屯田,非背元兴帝之精神,乃承“固边安境”

之初心,让边军自给而民负减轻,而非困于征伐缺粮之窘境;兴水利官供,非弃元兴朝之例,乃循“官供安民”

之旧法,让民夫吃饱而工期加快,而非困于自备逃亡之难题。 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