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32章 孤臣静察寻根脉铁证终教邪说平(5 / 7)
。”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群臣,继续道,“臣请陛下准其续签盟约,但需附加三事:
其一,瓦剌不得在边境百里内屯兵,需定期向我朝报备驻军位置;
其二,互市限定在宣府卫、大同卫指定集市,由玄夜卫与边卫联合监督,入市者需持朝廷颁的‘互市凭证’,每日清点人数,严防奸细混入;
其三,即刻加强宣府卫、大同卫边防,增派京营兵力,增修堡垒,配备新型佛郎机炮,以备不测。”
萧栎沉吟片刻,点头道:“谢卿所言深谋远虑,准奏!
盟约由礼部拟定,边防加强事宜,交由谢卿全权统筹。”
领旨后,谢渊即刻在兵部衙署召集杨武、秦飞及宣府卫总兵李默、大同卫总兵岳谦议事。
他展开《边卫布防图》,指尖落在宣府卫独石口与大同卫阳和堡两处:“此处乃瓦剌入塞要冲,需各增派京营神枢营兵力三千人;在独石口、阳和堡、万全卫等地增修堡垒五座,每座配备佛郎机炮四十门,由工部负责监造,一月内完工;秦飞,你命玄夜卫北司选派五十名精干校尉,分驻两处互市集市,每日核查商户身份,夜间巡查营地,若现形迹可疑者,即刻扣押审讯。”
“属下遵令!”
众人齐声领命。
十日后,神枢营兵力抵达边卫,堡垒动工兴建,佛郎机炮从京师火器库调拨到位。
谢渊亲赴宣府卫督查,见士卒正在加固边墙,工匠们昼夜赶筑堡垒,互市集市上玄夜卫校尉正逐一查验凭证,心中稍安。
李默上前禀报:“大人,瓦剌已按盟约撤走边境屯兵,来市的瓦剌商人皆持凭证,未有异常。”
谢渊点头,登上边墙远眺,只见瓦剌境内炊烟袅袅,并无军队调动迹象,互市集市上汉民与瓦剌商人讨价还价,一派平和景象。
他对李默道:“不可松懈,每日需派斥候侦查瓦剌动向,互市监督不可有半分马虎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半月后,皇太子萧烨奉萧栎之命,前往边卫慰问士卒,随谢渊巡查边防。
二人并辔行于边墙之上,萧烨望着蜿蜒如巨龙的边墙与远处繁忙的互市集市,感叹道:“太师,若非您坚持加强边防、制定监督之法,恐怕难有今日这般安定景象。
之前儿臣总以为‘制度’不过是纸上条文,今日才知,好的制度竟是边防稳固、百姓安居的根本。”
谢渊勒住马缰,翻身下马,抚摸着边墙上新砌的砖石:“殿下所言不差,但制度终究要靠人来执行。
若守墙的士卒不尽责,监督的校尉徇私情,再好的制度也形同虚设。”
他指向集市中正在核查凭证的玄夜卫校尉,“你看那校尉,昨日查获一名无凭证的瓦剌人,查实是瓦剌探马,若他稍有懈怠,边境便可能再起战火。”
萧烨若有所思:“太师,那如何才能让官员士卒都恪守职责?”
“需靠‘考核’与‘严惩’并行。”
谢渊道,“《官员考核条例》中明确规定,边卫官员若玩忽职守,降职两级;士卒若擅离职守,杖责三十;玄夜卫校尉若徇私舞弊,革职下狱。
赏罚分明,方能让人不敢懈怠。”
萧烨躬身行礼:“儿臣受教了。
今后定以太师为榜样,不仅要制定好制度,更要督促百官执行,坚守公道,善待百姓。”
返回京师后,谢渊因连日奔波,旧疾复,咳嗽不止。
萧栎得知后,命太医院院判每日辰时亲送“人参枸杞汤”
至谢府,又特批:“谢卿可在府中处理政务,重大事宜入宫请示即可,不必每日上朝。”
谢府书房内,奏疏按“边防”
“勋贵核查”
“民生”
三类堆叠在案上,谢渊坐在案前,裹着厚厚的棉袍批阅奏疏。
管家轻步走入,端着温好的汤药:“大人,该喝药了。
院判说您需按时服药,不可再劳心费神。”
谢渊头也未抬,摆摆手:“先放在一旁,我批完这几份勋贵庄田的核查奏疏再说。”
案上是应天府、苏州府送来的《勋贵庄田核查年报》,他逐页翻看,忽然皱起眉头——应天府上报的“英国公旧部张世贵庄田册”
中,田产数目比去年减少两千亩,且过户记录模糊不清。
他立刻命人召秦飞入府,将册籍递给他:“张世贵是前英国公张峦的亲信,定是暗中转移财产,逃避核查。
你即刻带玄夜卫校尉前往应天府,查封张世贵的钱庄与田契库房,传应天府知府带原始册籍对质。”
秦飞领命而去,管家再次劝道:“大人,您还是先喝药吧,身子要紧。”
谢渊这才接过汤药,一饮而尽,苦笑道:“这些勋贵若不约束,恐再生贪腐,我怎能安心养病?”
三日后,秦飞返回京师,向谢渊禀报:“大人,查实张世贵将两千亩田产过户到其远房亲戚名下,又将白银三万两存入外地钱庄,意图逃避核查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