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32章 孤臣静察寻根脉铁证终教邪说平(4 / 7)
,部分地方官为讨好勋贵,对贪腐行为视而不见,甚至包庇纵容。
他将情况奏报萧栎,建议“修订《勋贵监察条例》,明确‘地方官需定期上报勋贵动态,隐瞒不报者与勋贵同罪’”
。
萧栎准奏,命谢渊牵头修订条例。
修订《勋贵监察条例》期间,谢渊召集御史台、吏部、刑部的官员,反复研讨。
吏部尚书陈谦(原户部侍郎,后升任)提出:“勋贵子弟多入国子监,若能在国子监设立‘德行考核’,不合格者不得承袭爵位,可从源头约束勋贵行为。”
谢渊欣然采纳:“此议甚好。
勋贵子弟若无德行,承袭爵位后只会危害百姓。
可在条例中加入‘勋贵子弟需经国子监三年考核,德行、学识合格者方可承袭,否则降为平民’。”
条例修订完毕后,共分“庄田管理”
“税收核查”
“子弟考核”
“地方监督”
四章三十条,内容详尽,权责明确。
萧栎御批后,颁布全国推行。
条例推行后,效果显着:勋贵庄田偷税、侵占民田的现象大幅减少;国子监的勋贵子弟学习态度明显改善,不敢再恃宠而骄。
成武二十年春,大同卫勋贵主动退还侵占的民田两千亩,还上书朝廷“愿遵条例,接受监督”
。
谢渊将此事奏报萧栎,萧栎笑道:“谢卿,你的条例真是立竿见影。
如今勋贵收敛,百姓安定,朝堂清明,这都是你的功劳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谢渊躬身道:“陛下谬赞,这是条例的威力,也是百官与百姓共同遵守的结果。”
然而,平静的表面下仍有暗流。
秦飞送来密报:“大人,周显虽被降职调离京师,却仍在暗中联络旧党残余与失意勋贵,计划伪造证据,再次诬陷您‘私结武将、意图谋反’。”
谢渊正在批阅《国子监勋贵子弟考核奏疏》,闻言放下朱笔,冷笑道:“周显贼心不死,看来上次的教训还不够。
秦飞,你加强对周显的监控,同时命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准备好相关证据,一旦他难,便可即刻反击。”
“属下明白。”
秦飞领命而去。
果然,半月后,一份匿名弹劾疏送到萧栎手中,称“谢渊与都督同知岳谦私交甚密,多次私下会面,欲借京营兵力谋反”
,还附了一张伪造的“谢渊与岳谦密谈”
的画像。
萧栎看过弹劾疏后,并未轻信,而是将谢渊召入宫中,出示弹劾疏:“谢卿,此事你如何解释?”
谢渊看过疏稿与画像,从容答道:“陛下,此乃伪造无疑。
臣与岳谦确有会面,但都是商议边防事宜,有兵部文书记录为证;画像上的场景与服饰皆与事实不符,张启可当庭核验。
至于匿名弹劾者,臣推测是周显所为,他怀恨在心,故捏造罪名诬陷臣。”
萧栎点头:“朕也觉得此事蹊跷。
传张启入宫,核验画像真伪。”
张启入宫后,仔细核验画像,奏道:“陛下,此画像确为伪造。
其一,画像中谢大人的官袍纹样与成武十九年的制式不符;其二,背景中的兵部衙署匾额字体与真品有别;其三,墨迹新鲜,应为近日绘制,并非所谓‘密谈时的写生’。”
铁证面前,萧栎震怒:“周显竟敢再次诬陷大臣!
秦飞,命你即刻前往周显任职之地,将其缉捕归案,严查同党!”
秦飞领旨后,迅将周显抓获。
经审讯,周显供认不讳,称是为报复谢渊,才勾结旧党残余伪造证据。
萧栎下旨将周显处死,其同党一律革职流放。
处置完周显案后,谢渊向萧栎奏请:“陛下,为杜绝匿名弹劾诬陷大臣,臣恳请修订《言官弹劾规制》,规定‘匿名弹劾一律不受理,实名弹劾需附三项以上实证,否则以诬告论处’。”
萧栎准奏:“此议甚好,可即刻修订推行。”
修订后的《言官弹劾规制》颁布后,匿名弹劾现象大幅减少,朝堂诬陷之风得到遏制。
谢渊看着新规,心中稍安——只有完善制度,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类似的阴谋。
瓦剌遣使携良马百匹、皮毛千张入朝,使者于太和殿躬身奏道:“我可汗敬服大吴天威,愿续签和平盟约,恳请增加丝绸、瓷器、茶叶等互市品种,永结友好。”
萧栎召集群臣议事,礼部尚书赵伦率先出列:“陛下,瓦剌诚意满满,当准其请,尽弃前嫌,厚待来使,以显我大吴仁德。”
吏部尚书陈谦亦附和:“赵尚书所言极是,互市既利民生,又安边境,当应允。”
谢渊立于武臣列,待二人言毕,缓步出列:“陛下,臣以为,瓦剌求和虽似有诚意,却不可不防。
永乐年间,元兴帝曾与鞑靼续签盟约,未及三年,鞑靼便撕约犯边,此乃前车之鉴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