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32章 孤臣静察寻根脉铁证终教邪说平(6 / 7)
应天府知府知情不报,已被属下一并拿下。”
他呈上查获的田契、钱庄凭证及知府的供词。
谢渊看过证据,当即入宫奏报萧栎。
萧栎震怒:“张世贵竟敢顶风作案,应天府知府包庇纵容,着实可恶!
传旨:张世贵革去功名,没收全部财产;应天府知府降为庶民,永不录用!”
待谢渊退下,萧栎看着他消瘦的背影,对身边的内侍道:“谢卿年逾七旬,还这般操劳,朕实在不忍。
传旨,命皇太子萧烨每日前往谢府,协助处理勋贵核查事宜,为谢卿分担。”
次日清晨,萧烨便来到谢府,恭敬地行了拜师礼:“太师,父皇命儿臣前来协助您,还请您悉心教导。”
谢渊笑着扶起他:“殿下聪慧勤勉,老夫定倾囊相授。
今日便先教你如何核查勋贵庄田——查勋贵,需验‘三证’:一是官府登记的田契,二是历年纳税记录,三是佃户的证词,三者相符,方可认定无弊;若有不符,需追查田产去向、银两流动,不可放过丝毫疑点。”
他取出张世贵的册籍,“你看这过户记录,字迹潦草,印章模糊,明显是伪造的,再结合佃户证词,便知他转移了田产。”
萧烨仔细翻看册籍,点头道:“太师,儿臣明白了。
那今日便由儿臣核查苏州府的勋贵册籍,若有疑问,再向您请教。”
谢渊颔同意。
萧烨坐在案前,逐页核查册籍,遇到模糊不清之处,便标记出来,不时向谢渊请教。
午后,他拿着册籍道:“太师,苏州府的‘定国公旧部李达庄田册’中,纳税记录比田契上的田产数目少了五百亩,这是否有问题?”
谢渊接过册籍,翻看后道:“有问题。
你命人传苏州府知府,带李达的田契原件与佃户名册来京,一查便知。”
他欣慰地看着萧烨,“殿下初次核查便如此细心,将来定能担起重任。”
此后一月,萧烨每日都到谢府协助处理政务,从核查勋贵庄田到批阅边防奏疏,从制定民生政策到审理贪腐案件,谢渊都耐心指导。
一次,萧烨处理“大同卫士卒冬衣短缺”
的奏疏,拟旨“命户部即刻拨付银两购置冬衣”
,谢渊看过道:“殿下,还需加上‘由御史台派专人监督银两使用与冬衣制造,确保质量’,否则恐有地方官克扣银两、以次充好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萧烨恍然大悟:“太师提醒得是,儿臣险些忽略监督环节。”
谢渊道:“为政者,需事事考虑周全,既要解决问题,也要防止新的弊端产生。
当年老夫追查宣府卫抚恤银克扣案,便是因之前只命户部拨付,未加监督,才让陈忠有机可乘。”
萧烨将谢渊的话牢记在心,此后处理政务,必兼顾“解决问题”
与“监督执行”
,愈得心应手。
百官见皇太子处理政务条理清晰、公正得当,纷纷称赞。
京师迎来了和煦的春日。
街面上,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,孩童在巷口嬉戏,百姓脸上洋溢着安稳的笑容;边防传来奏报,瓦剌按约履行盟约,互市繁荣,无一人犯边。
谢渊坐在府中庭院的藤椅上,身上盖着薄毯。
庭院中紫藤花盛开,一串串紫色的花穗垂落,散着淡淡的香气。
管家递来萧烨送来的《政务处理清单》,上面详细记录了今日处理的事务:“核查苏州府李达庄田,查实偷税,已命其补缴税款;批复大同卫冬衣购置奏疏,加派御史监督;处理顺天府流民安置,开仓放粮,组织兴修水利。”
每条事务后都附有萧烨的批注,条理清晰,考虑周全。
谢渊用手指轻轻划过清单上的字迹,眼中满是暖意。
他想起成武十三年追查杨武私扣军粮时的艰难,想起流言四起时的压力,想起萧栎的信任与支持,再看如今萧烨已能独当一面,朝堂清明,边防稳固,百姓安居,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欣慰。
管家轻声道:“大人,皇太子真是越来越能干了,您可以放心休养了。”
谢渊微微一笑,点头道:“是啊,放心了……”
他望向远处的皇宫方向,阳光洒在琉璃瓦上,熠熠生辉。
他知道,大吴的江山,终于有了可靠的继承者;他毕生坚守的公道与制度,终将继续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。
卷尾语
京师流言“谢渊与勋贵势同水火”
一案,以流言散布始,以《勋贵监察条例》完善终,是谢渊在“勋贵反扑、旧党构陷、君臣猜忌”
三重压力下的破局之战。
他未被流言裹挟而盲目反击,也未因帝王疑虑而退缩妥协,而是以“公示证据正视听、深入查探找源头、完善制度固根本”
的三步策略,既揭出周显与勋贵的阴谋,又借机强化了勋贵监察体系,实现了“危机化解”
到“制度升级”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