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7章 丹陛争锋气凛然孤臣持据斥庸顽(4 / 5)

加入书签

下明白。”

秦飞领命而去。

谢渊知道,张文、王瑾的弹劾不足为惧,但他们背后的文臣集团若联合起来,仍会带来麻烦。

他决定主动出击,命御史台核查张文、王瑾任内的其他事务,寻找他们失职的证据。

果然,五日后,御史台查出张文在吏部任内,曾违规提拔三名亲信;王瑾在礼部任内,挪用祭祀银修缮自家府邸。

谢渊将证据呈给萧栎,萧栎震怒:“张文、王瑾屡教不改,竟敢继续贪腐!

传旨,将二人革职为民,永不录用!”

此令一出,朝野上下震动,再也无人敢质疑谢渊的处置,文臣集团也收敛了不满情绪。

谢渊知道,这并非长久之计,要彻底消除“官官相护”

的积弊,还需从官员考核入手。

他再次向萧栎奏请,修订《官员考核条例》,加强对文臣的考核监督,萧栎准奏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修订《官员考核条例》期间,谢渊现,不仅户部、吏部存在失职贪腐现象,地方官府也有类似问题。

江南巡抚在赈灾中克扣赈灾银,山西布政使违规征收赋税,这些都被御史台一一查实。

谢渊将情况向萧栎奏报,萧栎命他全权负责查处,谢渊随即命秦飞率玄夜卫前往各地,将涉案官员一一抓获,追缴赃款,放给百姓。

百姓们对谢渊感恩戴德,纷纷称他为“谢青天”

谢渊却只是道:“这是朝廷的本分,若官员都能依规行事,何需我来查处?”

他深知,百姓的赞誉是压力也是动力,唯有继续完善制度,才能让百姓真正安居乐业。

春,《官员考核条例》修订完成,颁布推行。

条例规定,官员考核实行“季度小考,年度大考”

,考核内容包括“政绩、清廉、民生、军纪”

等方面,由吏部、御史台联合考核,考核不合格者一律降职或罢官;对贪腐、失职者,从重处罚,绝不姑息。

条例推行后,全国官员的积极性大幅提高,贪腐失职现象大幅减少,大吴的吏治日益清明,百姓的生活更加安定。

边境之上,因粮草调度及时、军器供应充足,边军士气高涨,瓦剌、鞑靼再也不敢轻易犯边。

萧栎在朝会上感慨道:“若不是谢卿,大吴恐难有今日之盛。

谢卿,你是大吴的柱石啊!”

谢渊躬身道:“陛下过奖,这是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。

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。”

他看着满殿群臣,心中清楚,这只是大吴繁荣的开始,前路仍需努力。

夏,谢渊奉命前往江南巡查赈灾情况。

江南刚遭过水灾,朝廷拨付了十万两赈灾银,根据新修订的条例,由户部、御史台联合监督放。

谢渊抵达江南后,没有先去巡抚衙门,而是直接深入灾区,走访流民。

流民们告诉谢渊,赈灾银已足额放,房屋修缮也已完成,官府还组织他们开垦荒地,补种庄稼。

谢渊十分满意,随即前往巡抚衙门,查看赈灾账目。

新上任的江南巡抚是谢渊举荐的清官,账目清晰,收支相符,没有任何问题。

巡查期间,谢渊还现江南的漕粮运输比以往顺畅许多,根据《户部粮草调度条例》,漕粮调度由户部、兵部、御史台联合监督,再也没有出现虚报、克扣的现象。

谢渊对漕运官员说:“漕粮是京师的生命线,你们责任重大,务必坚守条例,不可有丝毫懈怠。”

漕运官员躬身道:“谢大人放心,我等定遵条例行事,绝不让漕粮出现任何问题。”

离开江南前,谢渊收到萧栎的密诏,称“瓦剌与鞑靼暗中勾结,似有联合犯边之意,命你即刻返回京师,商议边防事宜”

谢渊不敢耽搁,当即启程回京。

回到京师后,谢渊立刻入宫见萧栎。

萧栎将瓦剌与鞑靼勾结的密报递给谢渊:“谢卿,瓦剌与鞑靼若联合犯边,兵力将达十万,宣府、大同两卫恐难抵挡,你有何对策?”

谢渊接过密报,仔细看过,沉声道:“陛下,臣有三策:

其一,命宣府卫李默、大同卫岳谦加强布防,增派京营兵力驰援;

其二,命户部按条例紧急调拨粮草、军器,确保边军供应;

其三,遣使前往瓦剌、鞑靼,离间他们的关系,延缓他们的联合。”

萧栎点头:“准奏。

三策同时进行,你全权负责统筹调度。”

谢渊领旨后,立刻行动:命杨武率京营五千兵力驰援宣府、大同;命陈忠按条例调拨粮草三万石、军器千件,两日内启运;命礼部选派使者,前往瓦剌、鞑靼。

在谢渊的统筹调度下,边军布防迅加强,粮草、军器及时送达,使者也成功离间了瓦剌与鞑靼的关系,使他们的联合计划破产。

瓦剌可汗见无机可乘,只得遣使求和,承诺不再犯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