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7章 丹陛争锋气凛然孤臣持据斥庸顽(5 / 5)

加入书签

边。

消息传回京师,萧栎大喜,亲自在奉天殿设宴,庆祝边防安定。

宴会上,萧栎再次称赞谢渊:“谢卿,此次边防危机,全靠你处置得当,你真是朕的左膀右臂!”

谢渊躬身道:“陛下过奖,这是群臣同心、将士用命的结果。

臣只是做了统筹之事。”

他知道,此次危机的化解,不仅是他的功劳,更是新修订条例的成效——若没有粮草、军器的及时调度,边军难以迅布防;若没有官员的高效执行,三策也难以落实。

隔年春,大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:边防稳固,吏治清明,百姓安居乐业,粮食丰收,国库充盈。

萧栎在朝会上宣布:“今年秋,将举行封禅大典,祭祀天地,以告天下太平。”

百官纷纷附和,唯有谢渊出列道:“陛下,封禅大典耗费巨大,且天下虽安,仍需警惕边患、关注民生。

不如将封禅的费用用于修缮边墙、资助贫困学子,更能彰显陛下的仁政。”

萧栎沉吟片刻,点头道:“谢卿所言极是。

封禅大典暂缓,费用用于边墙修缮与贫困学子资助。

此事就交由你负责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谢渊躬身领旨,心中十分欣慰——萧栎能听进谏言,不贪图虚名,这是大吴之幸。

此后,谢渊致力于边墙修缮与教育资助,亲自前往边地督查边墙施工,走访各地,了解学子需求。

在他的努力下,边墙更加坚固,无数贫困学子得到资助,得以安心读书。

冬,谢渊因操劳过度,偶感风寒,萧栎命他在家休养。

休养期间,他仍不忘朝政,每日批阅公文,关注边防与民生。

杨武、秦飞等人每日都会来探望,向他禀报朝政动态。

一日,萧栎亲自前来探望,坐在谢渊的病榻旁:“谢卿,你为大吴操劳半生,该好好休息了。

朝政之事,有朕与群臣在,你不必担忧。”

谢渊虚弱地笑了笑:“陛下,臣只是放心不下边防与粮草调度。

只要条例能严格执行,臣便无牵挂。”

萧栎点头:“你放心,条例已深入人心,百官皆能依规行事,大吴的江山定会长治久安。”

谢渊闭上眼睛,心中一片安宁。

他知道,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,那些因粮草延误而死的士卒没有白死,大吴的繁荣稳定,便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。

卷尾语

太和殿粮草延误对质一案,是谢渊以“证据为刃、制度为盾”

,向“失职之弊、官官相护”

起的精准冲击。

他未逞口舌之快,而是凭借《粮草告急疏》《驿站传递记录》等铁证,层层揭穿刘焕的谎言,既严惩了失职者,又借势推动《户部粮草调度条例》的修订,实现了“个案追责”

到“制度防弊”

的跃升,暗合明代“于谦督粮整弊”

的历史逻辑,尽显直臣“依规行事、标本兼治”

的政治智慧。

从心理与博弈层面观之,谢渊的应对始终保持“冷静与坚定”

的平衡:面对刘焕的狡辩与文臣的包庇,他不怒不躁,逐条拿出证据反驳,是为“冷静”

;揭露延误致士卒死亡的惨烈后果、坚持依规严惩,是为“坚定”

;拒绝帝王赏赐、转赠士卒家属,是为“无私”

;暂缓追查勋贵、循序渐进清除积弊,是为“智慧”

这种特质让他在“文臣相护”

的压力下,既守住了原则,又未激化矛盾,将对质的意义延伸至制度建设层面。

大吴名臣传?谢渊传》载:“成武十三年,渊于太和殿执证对质粮草延误案,严惩刘焕,修订条例,自此边军粮草调度无敢延误者。”

此案印证了“制度是治国之基,执行是制度之魂”

的真理——封建王朝的治理困境,往往不在于无制,而在于有制不依、执纪不严。

谢渊的努力,不仅是对一次失职的追责,更是对制度权威的重塑。

太和殿的金砖依旧冰冷,但谢渊在丹墀下留下的证据与条例,却为大吴注入了温暖的民生温度。

粮草调度的车轮不再因官员失职而停滞,边军士卒的饥寒不再因制度空转而延续,这场看似普通的当庭对质,终将以“制度守护者”

的名义,镌刻在大吴的史册深处,提醒后世:为官者当守责,治国者当重制。

hai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