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7章 丹陛争锋气凛然孤臣持据斥庸顽(3 / 5)
另外,宣府卫的粮草已送达,你需派人前往安抚士卒,务必稳定军心。”
“臣遵旨。”
谢渊躬身领旨,心中清楚,此次对质的胜利只是开始,制度的完善才是根本。
若没有明确的条例约束,即便换了新的户部尚书,仍可能出现类似的延误。
离开乾清宫,杨武快步迎上来:“大人,刘焕已被押入诏狱,家产正在抄没;御史台已将罪证公示,百官皆无异议,张文、王瑾也已领旨谢恩,不敢再有怨言。”
谢渊点点头:“好。
你即刻带人前往宣府卫,代表陛下安抚士卒,将刘焕被处置的消息告知他们,让他们知道朝廷没有忘记他们的艰辛。”
“属下明白。”
杨武领命而去。
秦飞也随后赶到:“大人,玄夜卫在抄没刘焕家产时,现他与定国公、英国公等勋贵往来密切,家中有大量勋贵赠送的金银珠宝,恐涉及行贿受贿之事,是否继续追查?”
谢渊沉吟片刻:“暂时不查。
此次重点是粮草延误,若贸然追查勋贵,恐引朝堂动荡。
待条例修订完成、新户部尚书上任、军心稳定后,再从长计议。”
他知道,对付勋贵需循序渐进,不可操之过急,否则会引火烧身。
秦飞躬身道:“属下明白。”
谢渊站在宫门前,望着远处的御史台衙署,心中一片澄澈。
他抬手拂去官袍上的酒樽碎片痕迹,想起宣府卫密报中“士卒断粮互殴”
的惨烈描述,眼中闪过一丝坚定。
他暗下决心,无论前路有多少阻力,都要将《户部粮草调度条例》修订完善,让粮草调度有章可循,让边军士卒再也不必因官员失职而忍饥挨饿,让大吴的边防真正固若金汤。
修订《户部粮草调度条例》的工作随即展开。
谢渊召集新任户部尚书(由原户部侍郎陈忠升任)、兵部侍郎杨武、御史台副御史等官员,在御史台议事厅连日研讨。
起初,陈忠因前次受牵连,对条例修订十分谨慎,提议“延误处罚不宜过重,以免主官畏畏尾”
。
谢渊当即反驳:“陈尚书,粮草延误关乎士卒性命、边防安危,处罚若轻,如何能引起重视?永乐年间,元兴帝北征时,户部尚书因延误粮草一日,被当场革职,正是因此,后续粮草调度从未有误。
我们今日修订条例,不是为了苛责官员,而是为了提醒他们,手中的权力关乎国本,不可有丝毫懈怠。”
陈忠无言以对,只得同意加重处罚条款。
期间,御史台副御史提出“粮草调度需引入第三方监督,除御史台外,可由边卫派专人驻京,参与粮草启运核查”
,谢渊欣然采纳:“此举甚好,边卫专人参与,既能及时反馈需求,又能监督调度过程,避免户部单方面说了算。”
条例修订期间,谢渊每日都会抽出时间,查阅历代粮草调度的案例——永熙帝时,大同卫粮草延误两日,户部侍郎被降职,后续十年再无延误;神武帝开国之初,因粮草调度混乱,导致北伐失利,后制定严格条例,才扭转局面。
这些案例都成为条例修订的重要依据,确保条例既符合祖制,又贴合当前实际。
半月后,《户部粮草调度条例》修订完成,共分“调度流程”
“时限要求”
“处罚标准”
“监督机制”
四章二十六条,内容详尽,权责明确。
谢渊将条例呈给萧栎御批,萧栎看后赞不绝口:“此条例周密严谨,可颁布全国推行。
谢卿,你为大吴的粮草调度立下大功,朕欲赏你黄金百两,绸缎千匹。”
谢渊再次推辞:“陛下,修订条例是臣的本分,无需赏赐。
若陛下真想奖赏,不如将这些黄金绸缎转赠宣府卫的阵亡士卒家属,以慰亡灵。”
萧栎点头:“准你所请。
宣府卫之事,就交由你安排。”
条例颁布后,谢渊命御史台派专人进驻户部,监督条例执行情况。
不出一月,效果便已显现:大同卫申请的粮草,户部当日便完成调度;辽东卫的急粮,两日内便启运送达,再也没有出现延误现象。
一日,谢渊接到宣府卫李默的书信,称“士卒得知刘焕被处置、条例颁布后,士气大振,近日操练格外刻苦,瓦剌游骑再不敢靠近边境”
。
谢渊读着书信,心中十分欣慰,随即命人将萧栎赏赐的黄金绸缎送往宣府卫,分给出征士卒家属。
然而,平静的表面下仍有暗流。
三日后,秦飞送来密报:“大人,张文、王瑾虽已降职,却暗中联络部分文臣,称‘谢渊借粮草之事打压文臣,扩张兵权’,欲联名弹劾你。”
谢渊冷笑一声:“让他们弹刻。
我行事依规依律,身正不怕影子斜。
秦飞,你继续监视他们的动向,若有确凿证据证明他们构陷大臣,立刻向我禀报。”
“属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