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11章 三疏请放宽供给五叩丹墀诉寒微(5 / 5)
着目录页的“宫闱?供养”
条目滑下,停在“孝治”
篇的页码上,翻页时,因常翻而薄脆的纸页出轻微的“沙沙”
声。
“君孝则天下安……”
他的指尖轻轻按在这六个字上,指腹能摸到纸页上因反复摩挲而留下的细微凹痕。
恍惚间想起年少时在国子监读《会典》的情景,先生指着这一句说:“太祖定此条,非为约束帝王,实为告诫天下——君若守孝,臣便守忠,民便守礼,江山方能稳如泰山。”
那时他只懂字面之意,如今历经朝堂博弈、南宫寒困,才知这六个字背后,是多少忠直之士的坚守与不易。
他捏紧了书页,指节微微泛白。
晨光透过窗棂,恰好落在“孝治”
篇的纸页上,将那六个字镀上一层细碎的金边。
他抬眼望向御街的方向,仿佛能看到萧栎在御书房批阅奏疏的身影,也能看到街头百姓谈论“南宫供给”
时的期盼眼神。
“执着的路是长,”
他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,眼神却愈坚定,“可太祖的祖训在,天下的民心在,我谢渊这条命,便耗得起。”
他将《大吴会典》轻轻合上,放在奏疏旁,书页间夹着的那片干枯的银杏叶——去年深秋在南宫墙外拾的,如今仍带着淡淡的秋意——从纸缝间露出一角,像是在无声见证着这场未完的坚守。
终有一日,他坚信,这“君孝则天下安”
不会再是纸页上的文字,而是大吴朝堂上真正践行的伦理,是南宫宫墙内温暖的烟火,是天下百姓口中称颂的圣德。
卷尾语
南宫供给之争,表面是“炭火、月例”
的琐碎之争,实则是“礼法”
与“权术”
的生死较量。
谢渊的“执着”
,是对太祖“孝治”
祖制的坚守,是对“故君供养”
伦理的践行;而李嵩的“苛待”
、周显的“密报”
,则是权臣对“权位”
的贪婪,是特务机构对“忠良”
的碾压。
这场博弈的胜负,虽以李、周被贬告终,却未触及核心——萧栎对谢渊的猜忌仍在,对“奉迎故君”
的抵触未消,朝局隐患依旧。
成武年间的玄夜卫之权,已远神武、元兴二帝的设定——密报直达御前、不经过阁,使帝王极易被误导;而吏部、礼部的相互勾结,更暴露了“六部制衡”
制度的失效。
谢渊虽凭证据扳倒李、周,却无法改变“特务干政”
“权臣结党”
的沉疴,这也为日后的“夺门之变”
埋下伏笔。
谢渊的“执着”
,实为传统士大夫“以道事君”
的典范——他不避猜忌、不惧构陷,三疏五求只为“苛待不存”
,这种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
的精神,正是大吴立国的伦理根基。
然封建皇权下,“君心”
终难测,“礼法”
常为“权术”
让步,这也注定了谢渊的坚守终将充满荆棘。
密报可诬忠良,却难掩初心;权术可一时得意,却终失民心。
谢渊的执着,不仅是为故君争供给,更是为天下争“伦理”
——若伦理不存,江山便如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,纵有强兵猛将,亦难长久。
这便是南宫供给之争留给后世的最深刻启示。
hai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