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11章 三疏请放宽供给五叩丹墀诉寒微(4 / 5)

加入书签

附上“内侍供词”

(实为伪造),写成密报递入御书房,称“谢渊借供给之事频繁接触南宫,恐有‘复立故君’之谋”

李嵩则命礼部尚书王瑾“严格把控供给”

,凡谢渊托人送的补品,一律以“无陛下旨意”

驳回;更暗中授意张文,将南宫的月例银子克扣三成,中饱私囊。

王瑾虽不愿,却惧李嵩权势,只得从命。

三日后,秦飞拿着礼部的供给名册来报:“太保,礼部虽称‘每日三炉炭’,实则送的都是杂炭,烧起来烟大、不暖,太上皇昨夜咳得更重了;月例银子也少了三成,宫人都在抱怨。

张启在工部查到,王瑾已驳回‘修缮窗纸’的申请,说‘国库空虚,暂缓修缮’。”

“国库空虚?”

谢渊冷笑,“昨日吏部还为李嵩母亲的寿宴拨款五千两,怎会空虚?秦飞,你带玄夜卫北司校尉,以‘核验供给成色’为由,去南宫取一块杂炭回来;张启,你收集吏部拨款寿宴的证据,一并交给御史台,参李嵩‘挪用公款、苛待故君’!”

然而,不等御史台上奏,周显的密报已先一步起效。

萧栎召谢渊入御书房,将密报扔到他面前:“谢渊,你可知罪?玄夜卫奏报你与南宫内侍‘密谈逾时’,还托他带‘复立’之语,这不是谋逆是什么?”

谢渊捡起密报,见上面写着“本月初三,谢渊遣家仆老陈入南宫,与内侍刘公公密谈一炷香,内容涉及‘待时机成熟,共扶故君’”

,气得浑身抖:“陛下,这是伪造的!

初三老陈因风寒卧床,根本没去南宫;刘公公昨日还递信说‘供给依旧苛待’,何来‘密谈复立’?周显伪造密报,李嵩纵容苛待,陛下明察!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“明察?”

萧栎怒拍案,“玄夜卫的密报从未有假,你让朕怎么信你?若不是马昂等人求情,朕早把你交刑部审讯了!

即日起,你不得再干预南宫供给之事,由李嵩全权负责!”

谢渊被禁干预南宫供给后,并未放弃。

他知道,硬争只会触怒萧栎,唯有找到李嵩、周显构陷的铁证,才能翻盘。

他命秦飞暗中保护内侍刘公公,防止周显灭口;命张启比对密报上的“供词”

笔迹,找出伪造证据;同时,托杨武联络未被李嵩收买的御史,准备联名弹劾李嵩“苛待故君、挪用公款”

五日后,张启拿着比对结果来报:“太保,密报上的供词笔迹,与周显的亲信书吏王某一致!

属下已找到王某,他供认‘是周显逼他伪造供词,许以升赏’,供词在此。”

秦飞也带来好消息:“刘公公偷偷录下了李嵩命王瑾克扣供给的对话,还交出了李嵩挪用公款为母祝寿的账本——账本上详细记录了‘南宫月例银三成入私库’‘寿宴拨款五千两取自宫闱专款’。”

谢渊大喜,立刻命人将证据整理好,托马昂递入御书房。

萧栎见了证据,勃然大怒——他可以容忍谢渊的“执着”

,却不能容忍李嵩的“贪腐”

和周显的“欺君”

当日便下旨:“李嵩挪用公款,降为南京吏部侍郎;周显伪造密报,贬为庶民;南宫供给仍归谢渊督办,按《会典》减半供给,不得再苛待。”

旨意下达时,谢渊正在兵部衙署翻看南宫的新供给名册——工部已修缮好内殿窗纸,户部补足了月例银子,太医院的补品也送了进去。

他望着窗外的阳光,心中百感交集——这场供给之争,他赢了,却也输了:萧栎虽治了李、周的罪,却仍未应允奉迎太上皇还宫,猜忌之心依旧未消。

杨武进来道贺:“太保,终于放宽供给了,您也能松口气了。”

片尾

谢渊缓缓摇了摇头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案上那份刚拟好的“南宫供给新规”

奏疏,墨迹尚未干透,“每月增补人参二两、上等木炭十斤”

的字句旁,他已圈画三次,生怕有半分疏漏。

他的目光越过窗棂,望向东南方南宫的方向——那里的宫墙隐在薄雾中,秦飞清晨回报说,太上皇的咳疾虽因补品稍缓,却仍需静养,内殿虽修好了窗纸,陈设却依旧简陋,只有那床旧裘叠在榻边,未见新制的冬衣。

“这只是第一步啊。”

他低声重复,语气里藏着未散的忧色,“只要南宫的门还锁着,只要陛下的猜忌还没消,李嵩的余党、周显的旧部就敢再钻空子——上个月张文克扣的月例银子刚追回来,保不齐下个月就有人敢在药材里掺次品。”

说着,他伸手拿起案角那本《大吴会典》。

书页已泛出深黄,封皮边角因常年翻阅而磨损起毛,书脊处用细麻绳重新装订过——这是他入仕时父亲送的旧本,里面夹着他年轻时的批注,“孝治非虚言,当以实行为本”

的墨迹虽淡,却仍清晰可辨。

他的指尖顺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