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1章 玄锋归庙镇庑振国还凭烈飙(4 / 5)

加入书签

京师太平。

谢渊手持尚方剑,站在太庙的台阶上,看着欢呼的百姓,心里满是坚定。

他知道,这把剑不仅是皇权的象征,更是责任的寄托——他要以这把剑,斩尽内奸,重整朝堂,加固防务,为死去的忠魂报仇,为大吴的未来铺路。

次日早朝,太庙前的广场上,气氛与昨日截然不同。

谢渊手持尚方剑,站在百官前列,剑身“诛佞安邦”

四字在晨光中闪着冷光,让主和派官员们不寒而栗。

萧桓坐在龙椅上,眼神威严,扫视着百官:“昨日谢太保呈证,礼部左侍郎、户部郎中通敌主和,欲开安定门迎敌,罪证确凿。

今日,朕已赐谢太保尚方剑,授便宜行事之权,凡通敌倡和者,由太保处置,百官不得干涉!”

礼部左侍郎和户部郎中吓得腿软,“扑通”

一声跪在地上,连连求饶:“陛下饶命!

臣错了!

臣再也不敢了!”

刑部左侍郎也想求情,却被谢渊的眼神制止——那眼神冰冷如铁,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,让他不敢再开口。

谢渊走到两人面前,声音冰冷:“你们通敌主和,私扣粮饷,欲献城门,害我士卒,辱我国家,罪该万死!

今日,某便以尚方剑,斩你们于太庙之前,告慰列祖列宗,告慰死难的忠魂!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他举起尚方剑,寒光一闪,礼部左侍郎的人头落地,鲜血喷溅在广场的青石板上;又一剑斩下户部郎中的头颅,两颗头颅滚落在地,眼睛仍圆睁着,满是恐惧。

百官们见状,纷纷低下头,有的甚至吓得抖——谁也没想到,谢渊竟真的敢在太庙前斩正三品官员!

谢渊收剑,对百官道:“今日斩此二人,为的是警示众卿——凡再敢倡和、通敌者,无论官职高低,皆是此下场!

某劝诸位,同心协力,共守京师,若有二心,尚方剑不饶!”

百官们齐声应道:“臣等遵旨!

愿随太保,共守京师!”

主和之声瞬间销声匿迹,有的官员甚至主动站出来,揭身边的旧党余孽,希望能将功补过。

斩了两人后,谢渊又命秦飞率玄夜卫,抓捕与二人关联的旧党余孽——共抓获礼部、户部、刑部官员十五人,皆押入诏狱,由刘景(正三品,刑部侍郎)主审,凡涉通敌、贪腐者,一律从严论处。

周显则率玄夜卫,加强皇城各门的防务,严查出入人员,防止内奸漏网。

与此同时,岳谦(从二品,都督同知)与李默(从三品,宣府卫副总兵)一起,加固安定门防务——在城门内设置三道路障,埋上尖木;调派京营卒五千,日夜巡逻;又组织百姓成立“乡勇队”

,协助京营卒守城门。

百姓们纷纷响应,有的捐出家里的铁器打造兵器,有的捐出粮食支援军饷,有的甚至带着孩子来帮忙搬石头、挖壕沟,皇城内外,一片同心协力的景象。

陈忠(正三品,户部侍郎)则清查户部旧吏,现仍有三名郎中私扣粮饷,他按谢渊的命令,将三人革职下狱,追回粮饷五千石,充作边军粮饷;又从内帑拨银十万两,用于修缮城防和制造军器。

工部尚书张毅(正二品)也加强了军器制造的管理,凡铸工粗劣者,匠人、督工官一并论罪,确保军器质量。

瓦剌太师也先得知礼部左侍郎、户部郎中被斩,谢渊获尚方剑授权,大吴军民同心、防务加固,知道再攻皇城无望,只能暂时按兵不动,甚至撤走了部分骑兵,只留万余人屯驻德胜门,与大吴对峙。

他看着皇城方向的“守京师”

木牌,沉默了良久,对副将巴图说:“大吴有谢渊这样的忠臣,有这样的君王和百姓,看来,短期内是攻不下京师了。”

谢渊站在皇城的城楼上,手持尚方剑,望着远处的瓦剌营帐,心里满是欣慰。

他知道,赐剑不是结束,而是开始——他要以这把剑,清除所有内奸,重整军政吏治,夺回西直门、德胜门,为大吴开拓一个太平的未来。

身后,百姓们的欢呼声、士卒们的操练声、工匠们的打铁声混在一起,汇成一激昂的乐章,在皇城上空回荡,久久不散。

片尾

帝赐尚方剑后一月,谢渊彻底清剿主和通敌党羽,共抓获官员三十余人、旧党余孽五十余人,皆按律论处,有的被斩,有的被流放,有的被革职为民——朝廷内部的奸邪势力,终被清除殆尽,朝政渐趋清明。

萧桓下旨,追赠西直门、德胜门死难的士卒与百姓,厚待其家属,将死难者的名字刻在“忠勇碑”

上,立于太庙旁,由礼部春秋祭祀。

谢渊亲自为“忠勇碑”

撰写碑文,上面写着“忠勇之士,以血护邦;义民之节,以死守土。

虽微躯赴难,却可昭日月,励后人”

皇城的防务经谢渊、岳谦加固,增设箭楼十座、火炮三十门、壕沟五道,成为一道坚不可摧的屏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