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1章 玄锋归庙镇庑振国还凭烈飙(3 / 5)

加入书签

官印一致;账册上有户部郎中的签名、通州仓的印鉴,载明‘粮三千石转卖张记粮行,银二百两存于李记钱庄’,钱庄掌柜供认,这银子是‘为礼部左侍郎备的通好之资’。”

礼部左侍郎和户部郎中脸色惨白,却仍强辩:“陛下,这是伪造的!

是谢渊和秦飞串通好,陷害臣等!”

刑部左侍郎也道:“陛下,玄夜卫的证据不足为凭,需刑部再审,方可定罪!”

萧桓看着两人的模样,又看了看证据,心里已有了几分判断,却仍犹豫——礼部左侍郎、刑部左侍郎皆是正三品大员,若真定罪,恐动摇朝堂;可若不定罪,谢渊的威信受损,主和之声更盛,国本难固。

他闭了闭眼,再睁开时,眼底满是挣扎:“此事……容朕再议,明日早朝再定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谢渊看着萧桓的模样,心里一阵凉——他知道,帝的犹豫,是主和派的机会,若今日不能定案,明日他们定会编造更多谎言,甚至勾结内奸,做出更危害国家的事。

他躬身道:“陛下,国难当头,不可再拖!

内奸不除,和议不止,大吴危在旦夕!

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,证据属实,若有虚言,甘受凌迟之刑!”

退朝后,萧桓独自留在太庙,跪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,手里捧着神武帝的遗剑,剑身“诛佞安邦”

四字在烛火下闪着冷光。

他想起谢渊的话,想起西直门、德胜门的惨状,想起百姓们“守京师”

的呼喊,心里满是愧疚与挣扎——他不是不想斩佞臣,只是怕杀官太多,朝堂动荡,反而给瓦剌可乘之机。

“陛下,谢太保在殿外求见,说有要事禀报。”

内侍的通报声传来。

萧桓点头:“让他进来。”

谢渊走进太庙,身上还穿着朝服,左臂的箭伤未愈,走路仍有些踉跄。

他跪在萧桓面前,声音沙哑:“陛下,臣刚接到秦指挥使的密报,礼部左侍郎已派人去瓦剌营帐,说‘陛下犹豫,三日内必许和议’,还约定‘若瓦剌再攻皇城,某愿为内应,开安定门迎敌’!”

萧桓猛地站起身,手里的遗剑“哐当”

掉在地上,他不敢置信地看着谢渊:“他……他竟真的通敌?还想做内应?”

谢渊将秦飞送来的密信递上:“陛下,这是玄夜卫截获的密信,上面有礼部左侍郎的私印,绝非伪造。

若今日不除他,三日后安定门必破,皇城必陷!”

萧桓接过密信,展开一看,上面的字迹与礼部左侍郎的奏折笔迹一致,“开安定门迎敌”

六个字刺得他眼睛生疼。

他想起神武帝开国的艰难,想起元兴帝北伐的英勇,想起永熙帝守成的勤勉,再想起自己的犹豫,心里满是愤怒与自责:“朕糊涂!

朕竟差点被这奸贼蒙蔽,断送祖宗基业!”

他捡起遗剑,走到谢渊面前,双手将剑递给谢渊,眼神坚定:“太保,这把神武帝的遗剑,朕今日赐你!

授你‘便宜行事’之权,凡倡议和、通敌者,无论官职高低,皆可先斩后奏,无需请旨!

朕要你斩佞臣、安朝堂、固防务,保大吴江山,护京师百姓!”

谢渊接过遗剑,剑身沉重,带着冰冷的寒意,却让他心里涌起一股暖流。

他跪在地上,声音哽咽:“臣谢陛下恩典!

臣定不负陛下所托,不负列祖列宗,不负天下百姓!

若不能斩佞安疆,臣愿以死谢罪!”

萧桓扶起谢渊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太保,朕信你!

明日早朝,你便持此剑,当众处置主和通敌之辈,让百官看看,朕的决心,大吴的决心!”

他又传旨:“召李东阳辅、周显指挥使、岳谦都督即刻来太庙,为赐剑作见证,立‘赐剑诏’,昭告天下!”

很快,周显、岳谦赶到太庙。

李东阳看着谢渊手中的遗剑,心里满是欣慰:“陛下英明!

赐剑于太保,乃社稷之福!”

周显躬身道:“臣愿率玄夜卫,协助太保斩佞除奸,绝不让内奸漏网!”

岳谦也道:“臣愿率京营卒,加固安定门防务,防止内奸作乱!”

萧桓点头,命李东阳起草“赐剑诏”

,诏书中载明:“太保谢渊,忠勇可嘉,朕特赐神武帝遗剑(尚方剑),授便宜行事之权:主军政、督防务、诛议和、捕内奸,凡阻挠者、通敌者、倡和者,无论官职,先斩后奏,百官不得违。

德佑七年冬,诏于太庙,列祖为鉴。”

诏书写成后,萧桓亲自加盖“德佑御印”

“太庙鉴玺”

,藏于御史台档案库;又命人将诏书抄录数份,张贴于皇城各门,昭告军民。

百姓们看到诏书,纷纷欢呼:“陛下英明!

谢太保有尚方剑,定能斩奸贼、退胡贼!”

有的甚至自地焚香祈福,希望谢渊早日清除内奸,还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