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8章 坑藏劲弩胡兵伏帐设疑兵汉卒骄(4 / 5)
城楼上,萧桓看着瓦剌溃败的背影,激动得热泪盈眶:“谢太保!
你又救了京师!”
谢渊躬身:“陛下,这是臣的本分。
内奸李嵩、张文,也该清算的了。”
萧桓下旨,命谢渊、马昂(正二品刑部尚书)、刘景(正三品刑部侍郎)共同审讯李嵩、张文。
在铁证面前,两人终于招认所有罪行:李嵩收也先白银五万两,承诺献城后做丞相;张文则私藏瓦剌密信十余封,泄露京师布防。
审讯完毕,萧桓下旨:“李嵩、张文通敌叛国,斩于西市,级传九门示众;徐靖拖延审讯,包庇内奸,贬为庶民,流放崖州;其余旧党成员,按罪轻重,或贬或充军。”
西市刑场上,百姓们围着李嵩、张文的级,扔着烂菜叶、鸡蛋,骂道:“奸贼!
竟敢通敌害帝,该千刀万剐!”
级传至德胜门时,岳谦率京营卒对着级立誓:“我等定守住京师,绝不让内奸再害陛下!”
诈降计挫败后,谢渊奏请萧桓,改革内奸防范与外交制度:
设“敌使勘核司”
(从四品),隶礼部,凡外邦使者入境,需经该司核验身份、审查文书,防止细作混入;
完善玄夜卫侦缉权限,规定“凡涉及帝安全、边地防务的案件,玄夜卫可绕过诏狱署,直接审讯,吏部、刑部不得干预”
;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明确“帝不出京议和”
的祖制,写入《大吴会典》,规定“外邦议和,帝可派亲王或重臣代往,帝不得亲赴险地”
;
加强京师外围布防,命工部在德胜门、安定门等要道筑“预警台”
,台上设烽燧,若遇敌袭,立刻举火传信。
萧桓准允,命李东阳、杨武牵头落实。
这些制度的改革,不仅肃清了内奸,还为大吴的边防与外交奠定了基础。
不久,南京援军抵达京师,柳彦尚书带来粮十万石、棉甲五千套,京师的粮荒与军备危机彻底缓解。
萧桓下旨,追赠在诈降计反击战中战死的京营卒为“忠勇校尉”
,家属由户部按月放抚恤金,入祀“忠勇祠”
;赵安因假扮帝有功,升为正七品校尉,赐黄金五十两;谢渊加“太师”
衔(正一品),赏绸缎百匹。
京师百姓为了纪念谢渊破诈降计、护帝安邦的事迹,自在德胜门内立了一块“破诈保帝碑”
。
碑身取房山青岩,高两丈,宽一丈,额题“宸衷永固”
四字,碑阳刻着谢渊破诈降计的始末,碑阴刻着战死京营卒的名录。
每至初一、十五,百姓们都会来碑前祭拜,有的献上鲜花,有的焚上香火,有的带着孩子,给他们讲当年的故事。
赵安后来留在京营,成为一名将领,他常对部下说:“当年,我假扮陛下,谢太保和兄弟们护着我,才没让也先的诡计得逞。
你们要记住,身为大吴的卒子,既要忠君,也要辨奸,绝不能让内奸和外敌有机可乘。”
片尾
谢渊晚年致仕后,仍心系边防,曾多次向朝廷上书,建议加强边卫、训练密探。
萧桓感念其功,特赐“忠勇柱国”
匾额,悬挂于谢府门前。
岳谦、秦飞、陈忠等人,也皆成为大吴的栋梁之臣,为边防稳定与朝政清明,贡献了毕生之力。
《大吴史?列传第三十二?谢渊传》载:“德佑诈降之变,也先诱帝出京,渊察其诈,设伏用替身,破敌计,擒内奸。
帝赞曰:‘渊之智,胜似十万兵;渊之忠,堪比元兴帝时之名将。
非渊,朕与京师皆亡矣。
’”
《玄夜卫档?破诈录》补:“诈降案后,大吴始重敌使勘核、内奸侦缉,设司定规,边防乃固。
德佑以后五十余载,瓦剌再不敢南犯,京师晏然,百姓无兵戈之扰。
时人撰《京防录》赞曰:‘一计破诈降,百年无胡尘。
谢公之智,永为后世法。
’”
德胜门的“破诈保帝碑”
经历了风雨的洗礼,却依然矗立在城楼下。
每当后人登上德胜门,看到这块石碑,都会想起那个惊心动魄的日子,想起那位识破诈降、保护帝王的忠良谢渊,和那些为了京师安危,浴血奋战的京营卒——他们的故事,将永远流传在大吴的土地上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,辨奸忠、护家国、守太平。
《大吴祀典》将“也先诈降、谢渊破计”
之事纳入,规定每年盟誓之日(即也先诈降的初三),帝需率百官至“破诈保帝碑”
前祭拜,重申“辨奸防敌、君不蹈险”
之理。
礼部编撰《破诈录》,详细记载谢渊破诈降计的始末,颁行天下,让军民皆知“外邦狡诈,内奸需防,忠良乃国之柱石”
。
南京、宣府卫等边地
↑返回顶部↑